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发;论《文学理论教程》的哲学基础[J];琼州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2 张杰;;虚实之间——对中国文学及文学理论民族特性研究的一种方法论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3 章辉;;过渡时期的文学理论——评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08期
4 王家发;一部“接着讲”的优秀的文学理论新教材[J];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5 于培杰;当前文学理论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理论与创作;1991年02期
6 王德勇;关于现行文学理论体系的改革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7 郭昭第;《文学理论教程》缺憾剖析——与童庆炳等先生商榷[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张超;;胡适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新论[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张军;;文学理论的书写范式与现代意识——读老舍《文学概论讲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李彩霞;;立足本位 综合创新——《文学理论教程》与《文学理论导引》比较[J];语文学刊;2008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钱中文;;三十年间[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3 张永刚;;由“意识形态”问题所展示的文学理论姿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马前;;文学理论与“苏联模式”[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杨伯特;;近30年文学理论的“他者化”及其产生的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J.希利斯·米勒;刘蓓;刘华文;;文学理论的未来[A];东方丛刊(2006年第1辑 总第五十五辑)[C];2006年
7 汤学智;;从生命视角看文学理论的未来[A];东方丛刊(2006年第1辑 总第五十五辑)[C];2006年
8 谭少茹;杨黎红;李辉;;“21世纪文学理论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A];东方丛刊(2006年第1辑 总第五十五辑)[C];2006年
9 龚鹏程;;文学理论跨学科[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学理论也可以这样写[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查建国 仝薇;创新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俞小石;“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N];文学报;2000年
4 黄应全;立场意识[N];文艺报;2001年
5 黄石明;文学理论的机遇和挑战[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专题:文学理论死了?[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张大为;走进理论背后的生活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8 蒋寅;对文学理论的技术要求[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肖明华;“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也是文学理论?[N];文艺报;2016年
10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李志雄;晚近文学理论:借历史变迁而升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2 谢旭;王学与中晚明文学理论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黄崇超;从与文化、艺术关系的演进看中国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4 宋炳辉;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意识[D];复旦大学;2004年
5 郑坚;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溯源[D];复旦大学;2004年
6 陈润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想象的现代性[D];复旦大学;2004年
7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8 方秀珍;神秘主义:祛魅与复魅[D];苏州大学;2005年
9 白浩;无政府主义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D];武汉大学;2005年
10 裴毅然;五四-1930年代中国文学人性探论[D];复旦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维;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学影;初创阶段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3 郭富平;1990年代以来文学本质界说范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4 马燕;论胡适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复杂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董雪萍;叶以群的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3年
6 王炜芳;语言论转向的两条路径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3年
7 刘颖;理论是如何讲述的[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爽;20世纪30年代文学理论教材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9 易静;走向“建构”的中国当代文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
10 郝俊芬;评价理论视阈下的唐诗英译文“情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49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49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