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郁达夫的文艺美学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文锐;;郁达夫的现实生活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2 邓竹;;郁达夫写了三个字[J];基础教育;2006年07期
3 韩石山;;徐志摩和郁达夫——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对宝贝[J];读书文摘;2011年07期
4 曹冰玉;郑俊涛;;感伤地悲诉 孤独地挣扎——浅析郁达夫早期作品中艺术人格的形成[J];群文天地;2011年03期
5 李彦敏;;郁达夫的文化角色和生存悲剧[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7期
6 黄丹;焦雪菁;;郁达夫:挣扎在爱欲与痛苦的边缘——论疾病与郁达夫创作[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陆克寒;;隐逸 政治规避与文化选择——郁达夫迁杭的文化意味[J];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刘耀辉;;郁达夫与周作人的交往与友谊[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9 罗妙清;;浅论郁达夫的“民众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10 李文儒;黄苗子;;艺术缘:黄苗子与郁风[J];紫禁城;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正强;;郁达夫的教育实践及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蔡少薇;;谈《沉沦》中的零余者形象和忧郁美[A];'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2年
3 郭沫若;;编印郁达夫全集——答向蜀光先生[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4 蔡震;;郭沫若与郁达夫悲剧观比较[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5 游克绪;;两位藏书家 一段感人情——记郁达夫与廖元善[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徐秀福;;朱海山与三川文化[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7 张羽;;寻找台湾“幻影之人”翁闹——兼论翁闹与郁达夫的日本叙事[A];2005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恩和;;略论郭沫若小说创作的现代文化品格[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9 孙逸忠;;胡愈之主持的星洲寿郭活动[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10 补;;郁达夫谈郭沫若写《濻雏》[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小毛;性情郁达夫[N];中华新闻报;2005年
2 记者 刘慧 通讯员 夏叶锋;以生命为民族尽节[N];浙江日报;2005年
3 张洁;奇人郁达夫[N];人民政协报;2001年
4 许凤才;郁达夫烈士二三事[N];协商新报;2005年
5 周惠斌;郁达夫与“风雨茅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6 吴晓东;拟像的风景[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马行提;茅庐风雨阅沧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8 孟泽;春雨楼头尺八箫[N];中国审计报;2002年
9 萧斌如;枯毫洒墨几春秋[N];社会科学报;2000年
10 李杭春;新版《郁达夫全集》“新”在哪里?[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希春;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赵艳花;突围与回归[D];山东大学;2005年
3 陈亚平;感伤: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体验与表达[D];扬州大学;2007年
4 张秋婵;潘之恒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陈树萍;北新书局与中国现代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马宁;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日本形象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李音;晚清至五四:文学中的疾病言说[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高杰;中国现代作家日记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汤奇云;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志彪;中国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莉;论郁达夫的文艺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2 金蕾蕾;冲撞与整合[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3 柯美树;郁达夫与英国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田海燕;郁达夫的“旧文化情结”[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刘家军;试论郁达夫创作早期的个性化文学思想[D];厦门大学;2002年
6 仲崇巍;论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在郁达夫文艺思想中的地位与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张建刚;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文化冲突与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建英;郁达夫新马时期的文艺思想[D];厦门大学;2008年
9 何永生;在忏悔与告白的背后[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屏;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497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49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