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文学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洪涛;;《道德经》的文学性[J];社科纵横;2011年07期
2 ;纪念《厦门文学》创刊60周年 “我与《厦门文学》”征文启事[J];厦门文学;2011年07期
3 秦桂平;;文学批评的标准之思——从“文学性的扩张”谈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4 侯然;;对《吕氏春秋》作为政治寓言的分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年03期
5 张旭;;浅谈影视艺术与文学的跳接[J];华章;2011年18期
6 刘园园;;论《百道判》的文学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7 陈士俊;;也谈音乐的文学性[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8 王超;;文学灵魂的缺失与追回——从青年写作中窥看当下文学与物化现实[J];文艺评论;2011年07期
9 刘九令;;《日本灵异记》的文学性探析[J];日本研究;2011年01期
10 赵彦;;凡尔赛花园中“四季喷泉”主题雕塑的历史及文学性解读[J];上海工艺美术;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荣贵;;旷世奇书《吕氏春秋》的编辑思想[A];中国编辑研究(2009)[C];2010年
2 文波;;媒体时代的文学现状——近期文学热点话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3 罗岗;;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立——以文学教育为线索的考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4 白烨;;“80后”的现状与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3)[C];2005年
5 霍俊明;;“大河”文学“重读”的空间与可能[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6 姜媛;;电视节目叙事的文学性植入与文学精神的消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杨义;;学科的尴尬与学者的自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8 王成军;;书信与书信文学之理论问题[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霍有光;;《吕氏春秋》与先秦儒家思想[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10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龚政文;更好地发挥文学的基础性作用[N];文艺报;2010年
2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孟繁华;文学该怎样进入公共论域[N];深圳特区报;2010年
3 深圳商报记者 王光明;打工文学要继续拓宽疆域[N];深圳商报;2010年
4 方晓达 黄伟 吴永奎;深圳宝安给力“打工文学”[N];南方日报;2010年
5 绿茶;纵览书单 发现文学[N];文艺报;2011年
6 范玉刚;对人的全面深刻理解是评价文学的重要尺度[N];学习时报;2011年
7 黎保荣 肇庆学院文学院;文学之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郑周明;微博需要文学在场[N];文学报;2011年
9 张林初;文学性与商业性并举[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10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学排行榜还有多少参考价值?[N];深圳特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荣;《吕氏春秋》与百家合流[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汉民;《吕氏春秋》的政治哲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4 俞林波;《吕氏春秋》学术思想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黄伟龙;《吕氏春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孔令梅;儒道融合视域下的《吕氏春秋》之道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冯国栋;《景德传灯录》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南哲镇;唐代讽谕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吴塔娜;《青史演义》文献史科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曾文芳;先秦民族思想与民族政策[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玉露;《吕氏春秋》文学价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付浩宇;吕氏春秋文学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朱春燕;文学性与话语偏离[D];浙江大学;2006年
4 廖丽蕾;虚构与真实的文学法律学维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孟祥春;当代语境下大众文学的书写与消费[D];西北大学;2010年
6 霍胜侠;20世纪西方含混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薛向娟;《墨子》文学性探微[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8 杜志峰;[D];浙江大学;2004年
9 黄丽娜;文学形式与文学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胡平平;从文学到文学性:图像社会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79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79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