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毅班固比较研究
【学位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傅毅班固生平及思想
第二节 傅毅班固作品情况
第一章 傅毅班固赋比较
第一节 傅毅班固京都赋比较
第二节 傅毅班固咏物小赋研究
第二章 傅毅班固诗与颂比较
第一节 傅毅班固诗比较
第二节 傅毅班固颂比较
第三章 班固《汉书》
第一节 班固撰史宗旨
第二节 《汉书》的著录内容
第三节 《汉书》的文学特色及历史地位
第四章 傅毅班固家世比较
第一节 曹丕刘勰所处时代及评论立场
第二节 傅毅班固家世比较
结语
附录一 引用书目与参考文献
附录二 参考论文资料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昊昕;;司马迁与班固眼中的佞幸[J];考试周刊;2011年47期
2 张勇;;“易道”精神下的班固儒学史及文化批评[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曾瑞琪;;透过《史记》、《汉书》论赞序比较司马迁、班固思想之异同[J];文教资料;2011年18期
4 赵嘉;;《汉书·艺文志》中小说家类中“伪托”之意[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余竞跃;;史学家的“宿命”[J];文史月刊;2011年09期
6 徐美莉;;楼烦、泥阳、安陵与班氏家族的行迹[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坤月;;何谓“下马威”[J];政府法制;2011年20期
8 邓新华;;从汉儒评《骚》看两汉文学接受的异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9 ;投笔从戎[J];金色少年;2007年09期
10 王宇成;;《汉书·艺文志》儒家序之“道本”观念探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姝君;李维与班固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潘定武;《汉书》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珏;班固与汉代文学思想[D];辽宁大学;2007年
4 尹海江;《汉书·艺文志》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白效咏;汉代的易学与政治[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段立超;上古“颂类”文学精神及其体类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忠锋;王莽理想政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汪高鑫;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龙坚毅;汉赋与汉代社会[D];厦门大学;2007年
10 郑群;《诗经》与周代婚姻礼俗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映;傅毅班固比较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高引如;班固诗论赋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妮桔子;班固辞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江俐蓉;论班固的传记家主体精神与《汉书》的人物传记[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静;司马迁与班固民族思想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王绪福;《汉书·古今人表》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关小彬;班固《诗经》师承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郭洪涛;《汉书·艺文志》专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肖青云;吕后、元后史学形象比较与班固的女性观[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耿志勇;东汉前期士风与班固的思想及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77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775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