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坛师承现象初探
发布时间:2020-11-12 23:31
文人师承是宋代文学历史发展中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值得关注。本文通过现象层面的考察,文化背景与特点规律的分析,以及文学意义方面的探讨,层层深入地对这一典型现象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第一章,从主体(宋代文人的渊源意识)、客体(师承内容的多元化)以及师承情形的广泛性三个方面,对宋代文坛师承概况作出说明,认为其规模巨大,对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第二章,从政治制度、统序思想、现实需要三个层面论析宋代文坛师承现象大量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科举制度和右文政策是决定宋人看重文学师承的首要原因;宋世注重统序传承的社会思潮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人强烈的文统观念;宋代文人群体意识空前增强,师门内的群从生活成为他们个体生活方式的一种现实需要。 第三章,阐述宋代文人师承特点,包括传承意识、施教方式、求教心态、“名师”崇拜与“印可”效应、传承机制与传承谱系五个方面。前四点或从师承者、或从被师承者、或从双方互动的角度来阐述,后一点则对文人师承的整体状况作一概括说明。 第四章,分两节探讨师门文学群体的文学意义与影响。两节分别从具体的文学个案,阐明以师门为中心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附录二作为第四章的一个延伸,提出宋代文学史“学案体”描述模式,分析师门文人群体在文学史结构体式上的构成意义。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宋代文坛师承概况
第一节 强烈的文学渊源意识
第二节 多元的文学师承内容
第三节 广泛的文坛师承情形
第二章 宋代文坛师承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规范化与右文政策的导向
第二节 崇尚统序的社会思潮之影响
第三节 宋代文人群体意识的空前增强
第三章 宋代文人师承的特点
第一节 自觉的传承意识,紧密而有序
第二节 灵活的施教方式,互动而开放
第三节 诚切的求教心态,尊崇与服膺
第四节 “名师”崇拜与“印可”效应
第五节 复杂化的传承谱系,扩散性的传承机制
第四章 师门文学群体的文学意义与影响
第一节 师门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潮的变迁
一、 苏门文人的“元祐体”
二、 吕本中的“活法说”
第二节 师门文学活动与文学流派的形成
一、 诗文革新派
二、 江西诗派
余论
附录一: 宋代文人师承图谱略表
附录二: 一种新的理论构想--宋代文学史“学案体”模式的初步探讨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81384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宋代文坛师承概况
第一节 强烈的文学渊源意识
第二节 多元的文学师承内容
第三节 广泛的文坛师承情形
第二章 宋代文坛师承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规范化与右文政策的导向
第二节 崇尚统序的社会思潮之影响
第三节 宋代文人群体意识的空前增强
第三章 宋代文人师承的特点
第一节 自觉的传承意识,紧密而有序
第二节 灵活的施教方式,互动而开放
第三节 诚切的求教心态,尊崇与服膺
第四节 “名师”崇拜与“印可”效应
第五节 复杂化的传承谱系,扩散性的传承机制
第四章 师门文学群体的文学意义与影响
第一节 师门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潮的变迁
一、 苏门文人的“元祐体”
二、 吕本中的“活法说”
第二节 师门文学活动与文学流派的形成
一、 诗文革新派
二、 江西诗派
余论
附录一: 宋代文人师承图谱略表
附录二: 一种新的理论构想--宋代文学史“学案体”模式的初步探讨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任朋利;宋祁与仁宗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明浩;“述而不作”与中国阐释学[D];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
3 李梦;林光朝及《艾轩集》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4 史湘云;汪应辰文学创作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81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813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