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后新时期女性作家文本的性别置换现象

发布时间:2020-11-13 09:14
   性别置换,指的是作家在他的文本中通篇或大篇幅采用第一人称“我”戏拟异性叙述口吻。本篇论文主要以后新时期女性作家的性别置换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叙述学与女性主义文化批评相结合的方法,着重从视角模式、叙述美学、文化释义三个层面分析女性性别置换这一现象。 性别置换这一叙述策略在视角上呈现出三种模式:非主人公“我”旁观叙述、主人公“我”单言叙述和男女主人公“我”轮言叙述。对这三种叙述声音的分析,我们发现,通过叙述形式来形成某种具有文化政治意义的女性集体声音是具有多种可能性的。这种集体性“张冠李戴”的叙述策略给美学提供了别样的艺术风格。女性作家对男性叙述的僭越迫使作家进行思维模式、想象方式、语言形式等方面的调整与重构,给文本带来叙述张力和复调意味。而叙述者性别特征的变异本身也蕴含着特殊的文化寓义。论文从性别置换的内在情感机制——女性意识出发,对后新时期女性作家性别置换文本中的“弑父”现象进行解读:她们以从“女弑父”到“子弑父”、从“文化弑父”到“肉体弑父”演变的话语策略来达到对父权制的彻底批判与解构;性别置换的叙述也为作品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看”与“被看”模式,为女性作家自我观照与自我审视提供了契机。
【学位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I206.7
【文章目录】:
绪论
上编 性别置换的视角模式
    第一章 非主人公“我”旁观叙述
    第二章 主人公“我”单言叙述
    第三章 男女主人公“我”轮言叙述
中编 性别置换的叙述美学
    第一章 性别置换的叙述突围
    第二章 性别置换的叙述张力
        第一节 男女叙述的差异
        第二节 性别置换的叙述僭越
        第三节 性别置换的复调意味
下编 性别置换的文化释义
    第一章 性别置换的情感机制
    第二章 性别置换的历史演进
    第三章 性别置换的“弑父”解读
    第四章 “看与被看”的新型模式
结语
参考作品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杉;;媒介俯视下的新世纪乡村女性形象——以印刷语境与声像语境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佚名;;你的大脑性别和身体性别一样吗[J];意林;2011年18期

3 吝晓敏;;王安忆八十年代以后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研究综述[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4 王志强;李向辉;郑萍萍;;家庭教育对海明威女性意识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5 孟娜;;中西方女性意识之异同[J];神州;2011年17期

6 刘晰;;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7 霍歆然;;性别差异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6期

8 赵星;;简·奥斯汀女性意识分析——以《爱玛》为例[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9 陈丹丹;;《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女性意识的体现(英文)[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年Z5期

10 熊觅;;浅析《傲慢与偏见》与《胎记》中女性意识在婚恋中的重要作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红;中国古代女性意识——从原始走向封建礼教[D];苏州大学;2004年

2 修磊;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张维娟;元杂剧作家的女性意识[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房芳;平民世界的人性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5 谢嗣胜;劳动力市场歧视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D];浙江大学;2005年

6 谢海平;拓展与变异[D];山东大学;2007年

7 任亚荣;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身体话语[D];上海大学;2007年

8 裴艳艳;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曾炜;绝对程度副词及相关形式的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程箐;20世纪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与消费主义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峰蓉;论后新时期女性作家文本的性别置换现象[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毕志娟;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坚守[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放;彼岸的景观[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4 程瑞瑞;忧伤青春的另类歌者[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谢周;《磨砺》之女性主义刍议[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廖冬莉;兰州市女子职业学校“女生与女性意识”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郑积梅;论铁凝小说的女性意识[D];河南大学;2003年

8 姚范美;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意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孔祥营;论张抗抗的女性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吕燕清;突围与困厄[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82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82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c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