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新青年》与“白话文学运动”

发布时间:2020-11-13 15:02
   五四“白话文学运动”不仅意味着语言形式的变迁,更代表了人的思想、思维方式的现代性转变。它突破了以往语言工具论的窠臼,对白话进行了工具性与思想性上的双重变革,最终完成了汉语言体系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要探究白话问题就不能不回到语言,回到《新青年》杂志本身。 运动初期,“新青年”同人对白话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语言工具论水平。经过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等人的理论倡导,白话在工具层面成为一种容纳了某些文言词汇,并吸收了古代白话文学、外国文学和现代口语优长的新的语言形式。随着运动的发展,白话的思想本性逐渐为人所认识。特别是当“新青年”同人对落后的封建思想和陈旧的古典文学进行共时性审视时,他们发现了文言作为语言体系所具有的封建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内涵。钱玄同等人甚至提出“废除汉文”使用“世界语”的主张。这一主张在认识到语言思想本性的同时却忽略了语言体系的历史性与民族特色。 所幸《新青年》杂志中还存在着思想启蒙的声音。鲁迅、周作人等提出了思想革命的重要性,为白话体系灌输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现代思想,完成了白话语言体系在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双重变革,标志着“言为心声”的时代的到来。《新青年》杂志中的翻译活动在此无疑意义深远。翻译语言作为欧化的白话,不仅是两种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汉语体系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引进。它负载着“科学”、“民主”、“平等”、“自由”等现代思想进入中国。白话体系在这种语言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全方位借鉴中得到了完善。 “白话文学运动”的胜利也离不开《新青年》杂志的宣传和策动之功。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媒介,无论是《新青年》杂志中编读互动性栏目的设置,还是陈独秀等人对现代传媒指导作用的完美发挥,亦或是基于“新青年”同人崇高品性的杂志可信度的提升都为白话文的成功提供了条件。
【学位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引论
一、文言·白话·工具
二、文言·国民性·世界语
三、以典代言·言为心声
四、白话·欧化·现代化
五、白话·《新青年》·现代传媒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科研成果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裕娟;陶许娟;;浅谈《新青年》与其所建构的公共领域[J];新闻世界;2011年08期

2 陈晔;;《新青年》在场域“斗争”中的资本占位[J];名作欣赏;2011年23期

3 李楠;姚远;;生物进化论经由《新青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赵亚宏;;《新青年》广告多元意义的承载[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陈方竞;;“读者论坛”:《新青年》一个不可忽略的言论空间[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刘红;;陈独秀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玲华;《新青年》反“传统”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胡明宇;预告、呈现、揭示[D];苏州大学;2012年

3 邓金明;从《新青年》到“新青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静;《新青年》杂志话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亚宏;《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D];吉林大学;2008年

7 胡荣;中国现代先锋文艺研究:1919-1935[D];复旦大学;2008年

8 岳凯华;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宗灵;媒介与学生: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中的《学生杂志》(1914-1931)[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胡明贵;自由主义思潮与新文学现代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燕燕;《新青年》与“白话文学运动”[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2 晏洋;从传播学解读《新青年》[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钟磊;《新青年》与五四启蒙文学思潮的形成[D];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

4 张少波;从《新青年》看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中国道路[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张连成;论《新青年》文学色彩之流变[D];湖南大学;2010年

6 杜波;《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瑞花;走进五四“发舒意见”的时代论坛[D];汕头大学;2010年

8 胡亚婷;文化启蒙之师[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阳耀芳;《新青年》与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和传播[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天聪;白话文运动中的《新青年》[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823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823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9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