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精神建立——一个远未抵达的梦想
发布时间:2021-04-20 14:54
中国的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一个主体性高扬的年代。而到“主体死了”、“人死了”的后现代话语气氛笼罩下的90年代“主体精神”的讨论已成昨日黄花,主体精神建设似乎是一个已完成、已做破了的梦。而从90年代文学所表现出来的轻率、浮泛、贫乏、无内在性的精神症候来看,个人主体精神的确立仍是一个远未实现的梦想。现在是应该对“主体精神”进行重新思索的时候了。在我看来,普遍主体精神的确立,标志着启蒙的完成,即标志着个人在精神上已走出了其不具个人人格的未成年状态,有能力在一切事物中公开地使用自己的理性,这实在是一个极艰难的精神工程因为这首先意味着人在精神上必须回返自我,而回到自我并不容易。许多哲人已反复地揭示了人的“非本真存在”状态。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社会化,也不断地被向外界“抛出”进入世界的客体性而丧失特殊的“我”的意识。个人也被纳入既定的生存方式和规范中,不再作为单独的和不可重复的个人,而是象一切人一样地生活着,使自己的存在融化到“总体和大众秩序”之中。这时连情感、思想、意愿都为外界所赋加、塑造,个人也失去了“本真性”,处于一种非个人人格的地带。这是我们的基本命运。而一旦人的精神从安稳笃定的习惯和...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英文摘要
序言
一、 解蔽与辨析:主体精神的再定义
二、 前个体时代文学主体性幻觉
1、 无可选择的宿命:制度化的精神信念
① 集体使命承担:迷失于误区的角色定位
② 悲壮而盲目的献祭:那个信仰、那个理想
2、 文学——一种寄生之物
三、 走在回返自我的路上
1、 代际的精神流向
① 面向大众的精神投降
② “剩余价值”的虚假守护
③ 艰难的自我打捞
2、 回到自我,从“零”说话
① 撕裂的自我回返
② 回到日常,回到生活现场
结束语
注释
主要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90年代文学论纲(上)[J]. 王干. 南方文坛. 2001(01)
[2]十部作品,五个问题[J]. 谢有顺. 南方文坛. 2001(01)
[3]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J]. 王晓明,张宏,徐麟,张柠,崔宜明. 上海文学. 1993(06)
[4]理想就是理想[J]. 张汝伦. 读书. 1993(06)
[5]躲避崇高[J]. 王蒙. 读书. 1993(01)
[6]两个69届初中生的即兴对话[J]. 王安忆,陈思和. 上海文学. 1988(03)
本文编号:3149892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英文摘要
序言
一、 解蔽与辨析:主体精神的再定义
二、 前个体时代文学主体性幻觉
1、 无可选择的宿命:制度化的精神信念
① 集体使命承担:迷失于误区的角色定位
② 悲壮而盲目的献祭:那个信仰、那个理想
2、 文学——一种寄生之物
三、 走在回返自我的路上
1、 代际的精神流向
① 面向大众的精神投降
② “剩余价值”的虚假守护
③ 艰难的自我打捞
2、 回到自我,从“零”说话
① 撕裂的自我回返
② 回到日常,回到生活现场
结束语
注释
主要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90年代文学论纲(上)[J]. 王干. 南方文坛. 2001(01)
[2]十部作品,五个问题[J]. 谢有顺. 南方文坛. 2001(01)
[3]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J]. 王晓明,张宏,徐麟,张柠,崔宜明. 上海文学. 1993(06)
[4]理想就是理想[J]. 张汝伦. 读书. 1993(06)
[5]躲避崇高[J]. 王蒙. 读书. 1993(01)
[6]两个69届初中生的即兴对话[J]. 王安忆,陈思和. 上海文学. 1988(03)
本文编号:31498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49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