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与佛教关系原论
发布时间:2025-05-11 05:43
中唐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刘禹锡,其交游、思想、诗文都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以刘禹锡为对象,运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从根源上探讨刘禹锡的文学创作、哲学主张与生平交游等方面与佛教的关系。既是对刘禹锡研究的深入,同时也是在考察中唐士人努力将佛教融入自己思想世界的过程、及其背后反映出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本文的正文共分六章,正文前有绪论一篇。绪论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刘集的版本流传概况,以及对上个世纪以来学界关于刘禹锡的研究情况、特别是关于刘禹锡与佛教关系方面研究成果的回顾,并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准备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以中唐佛教与当时政治文化上个主导阶层之间的关系为对象,从宏观的角度对刘禹锡与佛教关系之背景作一叙述。主要包括中唐帝王与佛教、中唐士大夫与佛教、中唐反佛思潮与调和儒释思潮等三方面内容。第一节中唐帝王与佛教,分析刘禹锡所主要经历的中唐六位帝王与佛教的关系,以见出该时期最高统治者对佛教态度的微妙变化;第二节分析中唐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侧重于那些既与佛教关系密切,又与刘禹锡交往较多的士大夫,以见出中唐士大夫受佛教熏染之深厚及此种...
【文章页数】:1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中唐政治文化主导阶层与佛教之关系略述
第一节 中唐帝王与佛教
第二节 中唐士大夫与佛教
第三节 中唐反佛思潮与调和儒释思潮
第二章 刘禹锡与佛教关系概述
第一节 刘禹锡生平与佛教
第二节 刘禹锡与佛教关系的特点之一——不拘宗派 尤重禅宗
第三节 刘禹锡与佛教关系的特点之二——以儒为本 援佛入儒
第三章 刘禹锡著作与佛教思想之关涉
第一节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
第二节 佛衣铭(并引)
第三节 唐故衡岳律大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碑
第四节 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
第五节 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
第六节 毗卢遮那佛华藏世界图赞、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诣河南尹白侍郎
第七节 赠别君素上人(并引)
第八节 送慧则法师归上都因呈广宣上人(并引)、广宣上人寄在蜀与韦令公唱和诗卷因以令公手札答诗示之、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
第四章 刘禹锡与诗僧关系发微
第一节 刘禹锡与诗僧灵澈——兼论刘禹锡的诗歌特色
第二节 刘禹锡与诗僧皎然——兼论刘禹锡的诗论
第五章 刘禹锡作品的佛经渊源探析
第一节 《救沈志》与《六度集经》之“理家本生”
第二节 《因论》七篇与“法华七喻”
第六章 刘禹锡“援佛入儒”思想考论
第一节 刘禹锡转向佛教的原因
第二节 刘禹锡的中道观
第三节 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观点与佛家思想之关系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文编号:4044933
【文章页数】:1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中唐政治文化主导阶层与佛教之关系略述
第一节 中唐帝王与佛教
第二节 中唐士大夫与佛教
第三节 中唐反佛思潮与调和儒释思潮
第二章 刘禹锡与佛教关系概述
第一节 刘禹锡生平与佛教
第二节 刘禹锡与佛教关系的特点之一——不拘宗派 尤重禅宗
第三节 刘禹锡与佛教关系的特点之二——以儒为本 援佛入儒
第三章 刘禹锡著作与佛教思想之关涉
第一节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
第二节 佛衣铭(并引)
第三节 唐故衡岳律大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碑
第四节 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
第五节 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
第六节 毗卢遮那佛华藏世界图赞、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诣河南尹白侍郎
第七节 赠别君素上人(并引)
第八节 送慧则法师归上都因呈广宣上人(并引)、广宣上人寄在蜀与韦令公唱和诗卷因以令公手札答诗示之、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
第四章 刘禹锡与诗僧关系发微
第一节 刘禹锡与诗僧灵澈——兼论刘禹锡的诗歌特色
第二节 刘禹锡与诗僧皎然——兼论刘禹锡的诗论
第五章 刘禹锡作品的佛经渊源探析
第一节 《救沈志》与《六度集经》之“理家本生”
第二节 《因论》七篇与“法华七喻”
第六章 刘禹锡“援佛入儒”思想考论
第一节 刘禹锡转向佛教的原因
第二节 刘禹锡的中道观
第三节 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观点与佛家思想之关系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文编号:40449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4044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