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皆不朽:从《史记》人物生死抉择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发布时间:2025-05-14 23:30
本论文主要从《史记》中人物的生死抉择去看司马迁的生死观。因为文本中人物的生死抉择模式,虽然是自己的选择,然而其生死形象的艺术处理,虽然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却必然带有司马迁的主观情感趋向或生命价值取向,是司马迁实际上所要呈现给史实记载的形象。 本论文共分三章论述,拟从司马迁在历史文本中,主要勾勒描写的三种生命抉择类型为研究依据,分析论述: 第一章:弃生就死。本章主要论述在司马迁笔下,集中体现的弃生以就死的人物,以此探讨司马迁对此类型的生命抉择的看法。这类人物在生死之际表现出了各自统一而又独特的选择,统一即指弃生以就死,独特的就在于这类人物选择就死的动机和模式各不相同。他们当中,有者是舍生取义,有者是为维护尊严而勇敢自杀,更有者不过是因为深陷无可奈何之境地,而选择自杀。三种弃生就死的抉择有其境界之高低,而造就这几种模式的背后原因,除了社会观念渊源的因素,还有身份问题。司马迁以语言及表情,作为弃生以就死的主要表现手法。对于这类人物的选择,材料的选择,形象的处理,艺术表现手法的考量,无不体现了司马迁对于这类人物的生命情感趋向、生死观。 第二章:忍辱求生。本章主要探讨司马迁...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弃生就死
第一节 弃生就死的模式与动因
一、舍生取义
二、维护尊严
三、无可奈何
第二节 弃生就死观念的渊源与人物身份
一、社会伦理观念与士人道德
二、弃生就死抉择与人物身份
第三节 弃生就死类型的主要表现手法
第四节 司马迁对弃生就死类型的阐释
第二章 忍辱求生
第一节 忍辱求生的模式与内在动力
一、视死如归 报恩复仇
二、摧残身体 强化意志
三、隐忍成名 永垂不朽
第二节 忍辱求生观念的渊源与人物身份
一、古代社会重名的观念渊源
二、忍辱求生抉择与人物身份
第三节 忍辱求生的主要表现手法
第四节 司马迁对忍辱求生类型的阐释
第三章 长生不死
第一节 追求长生不死的不同模式及其内因
一、重生养生得长寿
二、渴望不死求永生
第二节 长生不死观念的渊源与人物身份
一、长生不死观念的形成渊源
二、追求长生不死与人物身份
第三节 长生不死类型的主要表现手法
第四节 司马迁对长生不死类型的阐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史记》人物生死抉择一览表
附录二:人物生死抉择类型统计表
本文编号:4045899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弃生就死
第一节 弃生就死的模式与动因
一、舍生取义
二、维护尊严
三、无可奈何
第二节 弃生就死观念的渊源与人物身份
一、社会伦理观念与士人道德
二、弃生就死抉择与人物身份
第三节 弃生就死类型的主要表现手法
第四节 司马迁对弃生就死类型的阐释
第二章 忍辱求生
第一节 忍辱求生的模式与内在动力
一、视死如归 报恩复仇
二、摧残身体 强化意志
三、隐忍成名 永垂不朽
第二节 忍辱求生观念的渊源与人物身份
一、古代社会重名的观念渊源
二、忍辱求生抉择与人物身份
第三节 忍辱求生的主要表现手法
第四节 司马迁对忍辱求生类型的阐释
第三章 长生不死
第一节 追求长生不死的不同模式及其内因
一、重生养生得长寿
二、渴望不死求永生
第二节 长生不死观念的渊源与人物身份
一、长生不死观念的形成渊源
二、追求长生不死与人物身份
第三节 长生不死类型的主要表现手法
第四节 司马迁对长生不死类型的阐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史记》人物生死抉择一览表
附录二:人物生死抉择类型统计表
本文编号:4045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4045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