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俄苏“红色经典”在当代中国的接受

发布时间:2025-05-20 04:00
  中国对俄苏文学的接受对于中国产生的意义和影响要远大于对世界其他国别文学的接受。这是由于中(俄)苏两国在现当代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相似性,而两国在文学观念、文学思潮以及审美标准等方面也具有某种对应性。这种相似性和对应性,使中国人在接受俄苏文学时有一种心理上的亲近和时势上的认同,尤其是苏联的革命和建设成为中国革命的范式,反映苏联革命和建设的作品也更易于在中国产生共鸣,这使俄苏文学比别国文学更容易对中国产生影响。作为俄苏文学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的“红色经典”,在当代中国的接受中更是产生了超越文学意义■外的长期影响。 本论文所指称的“俄苏'红色经典”,是指在俄苏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苏联社会主义文学中,那些具有革命色彩、或曾被认为具有革命色彩,对当代中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且具有“经典”意味以及某种不纯粹是文学意义上的“经典”意味的文学作品。 本论文第一部分概述俄苏“红色经典”并将其在中国的接受分为两个时期:即头三十年(1949-1979)的接受——为政治服务的一体化接受时期和1980年代以来的接受——多元化的接受时期。第二部分从五个方面阐述头三十年的接...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俄苏“红色经典”概述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接受分期
    (一) “红色”与“经典”
    (二) 俄苏“红色经典”
    (三) 俄苏“红色经典”在当代中国接受分期
二、头三十年的接受特征
    (一) 头三十年的接受分为两个阶段
        1、为政治服务的时期(上)——五十年代倾斜的接纳
        2、为政治服务的时期(下)——六七十年代反修正的接纳
    (二) 接受主体的丧失导致共性化接受的普遍产生和个性化接受的严重缺省
    (三) 对接受对象审美功能的普遍忽视和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的普遍重视,促使接受过程中的狭隘的纯政治功利主义倾向极为显著
    (四) 不同程度的误读:随心所欲地进行为我所用的阐释和不得要领的解读;教条主义的指导思想、庸俗社会学的批评方法更加剧了这种误读
    (五) 与当代文学创作的关系
三、1980年代以来的接受特征
    (一) 1980年代以来的接受分为两个层面,它们在时间上有所交叉
        1、学理层面的多元化接受
        2、大众文化传播层面的多元化接受
    (二) 政治思想接受层面的淡化和文学美学接受层面的强化
    (三) 个性化接受的浮出水面和大众化接受的全面泛滥
    (四) 接受主体的反思和影响好坏的检讨
四、对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的思考——俄苏“红色经典”在当代中国接受的经验与教训
    (一) 俄苏“红色经典”在当代中国的接受之历史必然性
    (二) 俄苏“红色经典”在当代中国不断被“汲舀”着不同的话语,担负着不同的功用
    (三) 俄苏“红色经典”所产生的负面作用
    (四) 必须在还原本来面目和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对俄苏“红色经典”进行现代阐释和中国接受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40468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4046816.html

上一篇:译者主体性在现代诗歌翻译中的运用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a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