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翻译机制与策略——以莫言作品和《红楼梦》翻译为例

发布时间:2017-07-13 11:24

  本文关键词:“中国文学走出去”之翻译机制与策略——以莫言作品和《红楼梦》翻译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翻译人才 中国文学 走出去 汉学家 培养机制


【摘要】:译者在"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需要能够适应当前形势的优秀译者,优秀汉学家译者更是现阶段该战略所选择的译者类型。合适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与培养策略在"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翻译人才 中国文学 走出去 汉学家 培养机制
【基金】:2013年教育部一般项目“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的文化翻译与对外传播研究,13YJAZH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059;I046
【正文快照】: 目前,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尚处于边缘位置、弱势地位。弘扬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学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译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彻底跨越“走出去”中的语言障碍,关键点就是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出一批批优秀的文学翻译人才。一、“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仕中;浅论中国文学中的自然观[J];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03期

2 王宁;从比较的视角研究中国文学──《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阐释》序[J];文学自由谈;1994年04期

3 贾植芳,王同坤;父亲雕像的倾斜与颓败——谈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亵渎父亲”母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03期

4 刘心武;;乱花迷眼——从两性关系的描述,看中国文学的新动向[J];书城;1996年04期

5 史铁生;;文学的位置或语言的胜利[J];作家;1997年07期

6 晓禽;;追溯与回归[J];创作评谭;1997年03期

7 路文彬;国家的文学──对于1949-1976年中国文学的一种理解[J];文艺争鸣;1999年04期

8 ;有此一说(葛红兵《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摘录)[J];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02期

9 税海模;21世纪中国文学展望三题[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10 张南;中国文学的一件事[J];小说评论;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颐武;;在新的起点思考新的价值[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2 谢冕;王光明;白倩;;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艰难前进[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3 章小叶;;浅谈日本文学的超政治性[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2008’西部文学论坛——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在蓉召开[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曾令存;;“40—70年代中国文学”(节选)[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6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书目[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5)[C];1999年

7 王纯菲;;火凤冰栖——中国文学女性主义伦理批评[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8 高楠;;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9 王立;;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10 关山;;神话历史化与中国文学品格——兼论神话教学的缺憾[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勇 杨志;中国文学应有自主创造的能力[N];文艺报;2005年

2 记者 邢晓芳;中国文学应多一些质朴感[N];文汇报;2000年

3 记者 袁f^;《中国文学编年史》编成出版[N];人民日报;2006年

4 文学所 郑永晓;成长中的学科门户网站——“中国文学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王玉 实习记者 吴婷;抵达世界不同文明体系的心灵深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詹达;图史互证,树立中国文学新坐标[N];光明日报;2006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张贺敏;书写有尊严的打工生活[N];深圳商报;2006年

8 黄文山;海风吹拂下的《福建文学》[N];文艺报;2006年

9 ;评《中国文学排行榜》[N];中国旅游报;2002年

10 张涛;在全球化语境中实现中国文学“走出去”[N];文艺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南先;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D];苏州大学;2004年

2 张克;颓败线的颤动[D];武汉大学;2005年

3 徐东日;李德懋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学相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4 叶辉;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论纲[D];复旦大学;2004年

5 田广文;“群”与“己”的嬗变[D];山东大学;2005年

6 金哲;朴齐家诗文学与中国文学之关联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7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刘雪松;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新潮[D];吉林大学;2009年

9 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D];山东大学;2006年

10 朱云生;清末民初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汝良;泰戈尔笔下的中国形象[D];青岛大学;2007年

2 王娴;佩列文作品在中国[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3 薛诚;论梅里美小说的叙事艺术及与中国文学的关系[D];同济大学;2008年

4 赵强;返回“中国”:“体用”思维与“中国文学”发现自身的方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薛岚;试论梅花诗中的中国与日本[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千光玉;梅湖陈o曈胫泄难е亓芯縖D];延边大学;2011年

7 金福花;《阳村集》与中国文学关联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8 左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教应对苦难的三种方式[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红梅;《慵斋丛话》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10 梅启波;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对欧洲的接纳与变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36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36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b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