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社会的纠缠与共进

发布时间:2017-07-13 15:06

  本文关键词: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社会的纠缠与共进


  更多相关文章: 影响 艺术风格 艺术团体 艺术时期 当代艺术 社会 全球化


【摘要】:在西方,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不再是新事物了。事实上,我们仍然不能够够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概念。当我开始研究之后,我注意到这个特别的话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真正的理解中国当代艺术,我们需要掌握关于中国社会和哲学的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家学说。为了获得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复杂性的深层理解,我们必须知晓来自于西方的艺术,风格,社会和哲学家所产生的影响。焦点问题”如何解读并理解中国当代艺术“是我的主要目标。我的第二个目标是“自从当代艺术在中国诞生一直到近些年,艺术家和社会之间究竟是怎么一种关系”。我研究的目标集中于艺术家团体而不是个体和他们的作品。通过这篇设计规划好的论文,我尝试着分析并理解为什么中国当代艺术今天看起来是这样的以及使得中国当代艺术看起来是这样的原因。
【关键词】:影响 艺术风格 艺术团体 艺术时期 当代艺术 社会 全球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1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第一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转换6-30
  • 1.16-10
  • 1.1.1 风格的出现6-10
  • 1.210-15
  • 1.2.1 三个主要的文化和审美转型10-11
  • 1.2.2 1919-1942 西方现实主义引入,内容压过形式11-12
  • 1.2.3 1942-1979 毛泽东主义模型12-13
  • 1.2.4 1979--1983 对于体制自由的需要13
  • 1.2.5 伤痕,,原土壤和乡村现实主义13-15
  • 1.2.6 给人民的信(1979)15
  • 1.315-22
  • 1.3.1 从1983 年到1984 年的反精神污染运动15-16
  • 1.3.2 1984-1986 前卫艺术和文化批评16-19
  • 1.3.3 西方超现实主义的审美词汇与中国版本的不同19-20
  • 1.3.4 85 新潮运动的总结评估20-22
  • 1.422-25
  • 1.4.1 1987-“归根运动”和寻找“纯净的语言”22-23
  • 1.4.2 1989 中国前卫派的展览23-24
  • 1.4.3 一位中国前卫主义者的心声24-25
  • 1.525-27
  • 1.5.1 1990 年代早期艺术风潮(1990-93)25
  • 1.5.2 玩世现实主义25-26
  • 1.5.3 政治波普26-27
  • 1.627-30
  • 1.6.1 90 中期到90 年代末当代中国艺术的主要趋势27-28
  • 1.6.2 为当代艺术建立基础设施28-30
  • 第二章,进入新千年30-31
  • 2.1.1 第三届上海双年展30
  • 2.1.2 商业化和艺术区30-31
  • 第三章 国际认同31-38
  • 3.1.1 官方和非官方艺术31-32
  • 3.1.2 艺术机构和中国美协32-33
  • 3.1.3 后邓中国的艺术世界33-36
  • 3.1.4 威尼斯双年展36-38
  • 结论38-41
  • 参考书目41-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胜;试论艺术审美的价值限度[J];文艺研究;2003年03期

2 唐善林;艺术审美的价值转向及其当下境遇[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熊元义;当代艺术审美理想的迷失与重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罗坚,彭家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艺术审美与科学创造的深层联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2期

5 张玉雁;;“形神统一”——艺术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赵红英;;当代社会的艺术审美趋势[J];河北学刊;2007年02期

7 刘波亚;;艺术审美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塑造[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年02期

8 谢卉;;数字化艺术审美的主客体交互性品格探察[J];美术大观;2009年01期

9 刘菁媛;;试论如何通过艺术审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6期

10 周玫;;论网络时代艺术审美之转型[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叶纪彬;;论艺术审美反映论三个理论层面及其相互关系[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米静霞;;艺术审美面面观[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3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4 孙成林;;论书装艺术审美客观标准的多重性[A];新时期编辑活动特点探讨——中国编辑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选[C];2001年

5 袁新荣;;浅谈群众音乐的多层次多功能[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许文菲;;电脑图标的艺术审美功能[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林戈尔;;音乐的实用功能定位及其分类[A];中国演员(2012年第5期总第29期)[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杨维娜;彰显艺术的诗性美[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张丽军;通往诗意栖居的艺术之桥[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盛葳;当代艺术“划界”与“跨界”再思考[N];中国艺术报;2012年

4 黄会林;让观众眼前一亮的电影频道[N];文艺报;2012年

5 全国政协常委 著名艺术家 韩美林;公共空间的艺术审美[N];解放日报;2012年

6 许民彤;我们还有没有艺术的趣味[N];中国文化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蔡萌 实习生 苏丹丹;中国艺术衍生品市场:机遇与挑战[N];中国文化报;2012年

8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 尤洋;艺术审美是否意味着实现自由观看?[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9 马也;后现代语境中的“艺术”[N];文艺报;2004年

10 邢建昌;美是艺术的法则吗?[N];文艺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欣;基于互动的公共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顾颖;艺术意味的生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4 邹跃进;观念与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5 张琦;南张楼公共艺术调查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6 陈晓娟;意境:艺术之为艺术[D];东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英宇;艺术观念的演进与变异[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周璇;大众化:中国当代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李青;从艺术到公共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4 陈凯丽;南京明代艺术特征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睢建环;公共艺术初论[D];天津大学;2005年

6 郭海贝;市场与艺术家的自我纯粹性[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7 应爱萍;苏珊·朗格艺术幻象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宋海军;我国当代艺术对设计的启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9 肖蓉成;艺术的神圣性简论[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10 胡雪芬;论小学艺术审美教育理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37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37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e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