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西方后殖民批评中的多重“他者”

发布时间:2017-07-15 14:24

  本文关键词:西方后殖民批评中的多重“他者”


  更多相关文章: 他者 后殖民批评 萨义德 斯皮瓦克 霍米·巴巴


【摘要】:"他者"在西方后殖民批评中经历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在《东方学》中,萨义德主要考察的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东方他者经历了一个由异到弱的过程,侧重强调东方"他者"的从属性、边缘性及其所处的不平等地位,倡导东西方在人文主义的指引下尊重彼此的差异性。斯皮瓦克运用解构策略,对西方学术话语和帝国主义制造"他者"的合谋作了更为深广的分析,并引入女性视角,突显前殖民地(或第三世界)女性作为沉默"他者"的历史和现状,丰富了单纯的东方"他者"的概念。霍米·巴巴则将主体与他者、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关系阐释为一种双向的矛盾复杂的关系,同时提出少数群体问题,将少数群体看作不断衍生的"他者"。从"他者"一词的变化可以看出西方后殖民批评的发展脉络:由东西方文化交流问题转向对社会内部多种问题的思考,由"外部"到"内部",由单一到多元。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他者 后殖民批评 萨义德 斯皮瓦克 霍米·巴巴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文学批评”(项目编号:07BZW00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代表著作《哲学研究》中指出:“在大多数———尽管不是全部———使用‘意义’一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解释‘意义’这个词: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①在他看来,词语的意义取决于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只有在语言游戏中才能获得。雷蒙·威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莉;;后殖民批评的政治伦理选择:以斯皮瓦克为例[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3期

2 李红波;;后殖民批评家的身份与文学批评观——以萨义德为中心[J];文艺评论;2010年02期

3 陈太胜;文学经典与文化研究的身份政治[J];文艺研究;2005年10期

4 刘雪苗;;后殖民理论对中国文化的警醒[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5 刘小新;;论文学的民族性与民族主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马征;;书写的力量与记忆的召唤——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策略[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陈仕兰;;倍受质疑的“后殖民”[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5期

8 越近;后殖民与后殖民主义和后殖民批评[J];美术观察;1996年12期

9 赵稀方;中国后殖民批评的岐途[J];文艺争鸣;2000年05期

10 刘俐俐;“后殖民主义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策略”问题笔谈 从歧途到正途:中国后殖民批评的价值何在?[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典娜;;从徐冰看当代艺术的“后殖民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燕谷;比较文学与“新帝国文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盛葳;再论“中国牌”[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北京语言大学 高旭东;说自己的话[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鲁枢元;人类失误与文学职守[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关熔珍;斯皮瓦克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李秀丽;透过文学进行文化和政治批评[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苏勇;后殖民批评形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影君;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权主义诗学批评[D];辽宁大学;2007年

3 肖祥;“他者”与西方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雷芳;解读《孽海花》与《吉姆爷》中的英雄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钊渠;萨义德的后殖民批评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6 叶婧晶;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下《围城》中语言变异英译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7 孙芳芳;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理论[D];新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44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44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a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