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译诗中的异化与归化现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朱湘译诗中的异化与归化现象研究
【摘要】:朱湘对待中西文化资源态度上,保持着一个不偏不倚的态度,表现在他的译诗上,是中西诗歌特质的兼顾。这与他的文化的根基是分不开的,在晚清的最后一道昏光中诞生的他,年幼并未摆脱传统私塾教育的余涉,而在四书五经的洗染中,使他在识学之初便烙有了中国古典的文学的印记,他对杜甫诗歌颇有研究,也甚为喜爱,对元曲的音乐美也大为欣赏。不仅如此,在朱湘的文化认识结构中,不仅有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更有外国文学的影响。朱湘十几岁时就对司各德,史蒂文生、显克微支等人的小说,爱不释手,而在入学清华园后,他的英语天赋,使得对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诗歌有了更为深广的涉猎,这样朱湘的知识结构上就构成了他亦归亦异的文化根基。 他的这种文学根基又与后天的文学氛围分不开,在与五四文学社团的交往中,与新月派的诗学主张以及译诗主张多有暗合,这些都对朱湘亦归亦化的诗歌翻译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译诗上,他对外国诗歌的韵律、诗体以及节奏做了“异化”处理。同时,对诗歌翻译中诗的意境的寻求,这又是通往了归化之途的了。而朱湘所做的这一切,对外国诗歌形式上的异化引入,对中国古典文学意境美学的崇尚,最终,是为他的“复兴中国诗学”的伟大计划的。 第一章是亦归亦异:朱湘的文化根基,第一节是从中西兼备的文学涵养,唐诗元曲熏陶下的文学起步,欧风美雨润泽中的文学踱行,第二节则是朱湘与五四文学界的互动,与文学社团、新月派的交往,第三节则是朱湘在诗歌实践上的亦归亦异。第二章,朱湘在翻译过程中,在形式上对西方诗体、韵律和节奏的引入,第三章则是不忘在翻译中的,中国意象的引入,中国意境的创造,更不忘的是,对西方的翻译,是为了更好的复兴中国诗学。
【关键词】:朱湘译诗 归化 异化 复兴中国诗学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绪论8-12
- 第一节 关于归化与异化8-10
- 第二节 有关朱湘研究10-12
- 第一章 亦归亦异:朱湘的文化根基12-17
- 第一节 中西兼备的文学涵养12-14
- (1) 唐诗元曲熏陶下的文学起步12-13
- (2) 欧风美雨润泽中的文学踱行13-14
- 第二节 朱湘与五四文学界的互动14-17
- (1) 朱湘与文学社团的交涉14
- (2) 朱湘与新月派的译诗理念14-15
- (3) 亦归亦异的诗歌观15-17
- 第二章 异化:西诗诗行韵律与节奏的征入17-36
- 第一节 韵律之美18-24
- 第二节 节奏24-29
- 第三节 诗行之盛29-36
- 第三章 归化:汉诗意象的内切36-46
- 第一节 汉诗意象之味36-45
- 第二节 复兴中国诗学45-46
- 结语46-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51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进;;从新教传教士的译诗看新诗形式的发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段娟;;从三美原则浅析《自题小像》诗歌三种英译本——纪念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1期
3 周梧;;译者的隐喻——从苏曼殊的两首译诗看传统文学现代转型的困境[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4 雷抒雁;;《国风》今译(选章)[J];中国作家;2011年11期
5 李红绿;;翻译与建构——刘半农对外国散文诗创作技法的借鉴[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荣立宇;;诗人译诗,译诗为诗——周煦良诗歌翻译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1年04期
7 庞洁;;盛夏,我们还剩下什么?——几则读诗笔记[J];美文(下半月);2011年07期
8 万兵;林小寒;;文体学视角观照下唐诗《长相思》的英译[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谢丹;;庞德《神州集》节奏研究[J];作家;2011年16期
10 蒙兴灿;;胡适诗歌翻译的现代性探源——以《关不住了》为例[J];外语学刊;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旭;;“桃梨之争”的美学蕴涵——朱湘译诗中文化意象传递的现代诠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卞之琳;;吴兴华的诗与译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3 袁进;;译诗与新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李岩;;许渊冲古诗英译的艺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莉;;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6 马菁菁;;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评鉴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7 傅贝颖;;浅析英语广告翻译标准[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剑钊;译诗是一次冒险的恋爱[N];文艺报;2011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傅浩;我的译诗原则和方法及作为译者的修养[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邵斌;“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袁可嘉;卓越成就珍贵奉献[N];文艺报;2000年
5 后毅;重在追求诗味[N];新闻出版报;2000年
6 左澈;出走,还是还乡[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7 姚建斌;佳人锦瑟何须怨[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8 凡人;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N];社会科学报;2000年
9 叶之青 杨咏梅;诗译英法惟一人[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伟;中泰一家亲[N];人民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惠;阿瑟·韦利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帅;朱湘译诗中的异化与归化现象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2 陶婧;冰心译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加伟;规范、主体性与诗形构建[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4 王潇潇;肯尼斯·雷克斯罗思与杜甫:从翻译到创作[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黄元军;诗学理论观照下胡适诗歌翻译风格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夏维红;翻译他者,构建自我[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郑夏兰;徐志摩译诗音乐美解读[D];中南大学;2010年
8 闹日加;从藏译唐诗三百首论诗的可译性[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袁娜;翻译诗学与汉语新格律诗[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张弄影;从操纵角度看苏曼殊译拜伦诗歌[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37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637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