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英译本中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
本文关键词:《红楼梦》英译本中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俄国形式主义 陌生化 审美感受 文学翻译 红楼梦
【摘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它是什克洛夫斯基在1917年提出的。“陌生化”这个概念是对艺术之于生活的进一步探讨,是对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的再深入:艺术是以其本身形式的复杂,帮助我们重新看待事物,以恢复对生活最新鲜的感知。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亚里斯多德和黑格,浪漫主义中华兹华斯和雪莱等人的相关理论也被引入,相互联系、渗透、补充。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其文学性,是那些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作家和译者通常匠心独具地使用陌生化手法,使其作品陌生化,从而达到作品的文学性。陌生化是作家和译者的追求,同时也是读者所期待的,是推动文学史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对于译者来说,如何看待和处理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决定了译作的成败与否。 本文从介绍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入手对陌生化理论进行研究:从文学的特征和译者的职责两方面论述了再现陌生化的必要性,以及从语言的共性和读者的接受能力两方面论证了再现陌生化的可能性。并通过引用具体文学作品红楼梦及其英译本为例证,从语音、词汇、句型和修辞手法方面来考察陌生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和其在文学翻译中“陌生感”的美学价值进行了探讨。 从理论的层面上来看,译者有必要再现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从实践层面上来看,英汉翻译实践中已有很多再现原作中陌生化手法的成功实例,然而在翻译实践具体过程中再现原作陌生化手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本文分析了其局限性的原因并对以后学习和实践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再现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需要译者运用适当的策略手段;不可否认,具体的手法和策略可能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变化,但是译者应当对陌生化手法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探寻其再现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俄国形式主义 陌生化 审美感受 文学翻译 红楼梦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2-3
- Abstract3-5
- 摘要5-8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8-17
- 1.1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8-9
- 1.2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9-15
- 1.2.1 Studies on Defamiliarization in Translation at Home9-12
- 1.2.2 Studies on Defamiliarization in Translation Abroad12-15
- 1.3 General Arrangement of This Thesis15-17
- Chapter Two Original HongLouMeng and Its English Versions17-25
- 2.1 The Original17-19
- 2.2 Two English versions19-23
- 2.2.1 David Hawkes’s The Story of the Stone20-22
- 2.2.2 The Yangs’A Dream of Red Mansions22-23
- 2.3 Summary23-25
- Chapter Three Defamiliarization25-54
- 3.1 Origin and Development25-38
- 3.1.1 Russian Formalism25-29
- 3.1.2 Theoretical Foundation29-31
- 3.1.3 Shklovsky: What Art Does to and for Life31-38
- 3.2 Translatability of Defamiliariz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38-52
- 3.2.1 The Form and Content38-42
- 3.2.2 Necessity of Representation of Defamiliariz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42-45
- 3.2.3 Possibility of Representation of Defamiliariz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45-52
- 3.3 Summary52-54
- Chapter Four Manifestation of Defamiliarization in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of HongLouMeng54-89
- 4.1 Manifestation of Defamiliarization at the Phonetic, Lexical and Syntactic Level54-72
- 4.1.1 Beauty of Sounds: Rhythm and Rhyme54-58
- 4.1.2 Artistic Choice of Words: Diction58-63
- 4.1.3 Manifestat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63-72
- 4.2 Rhetorical Devices72-83
- 4.2.1 Homophonic Rhetorical Devices72-76
- 4.2.2 Onomatopoeia76-78
- 4.2.3 Figures of Speech78-83
- 4.3 Limitation in Representation of Defamiliariz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83-87
- 4.4 Summary87-89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89-92
- Bibliography92-96
- 详细摘要96-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燕;;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的陌生化取向——试析赛译本成功的原因[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应雄;;陌生的故事,熟悉的镜语——关于《出嫁女》[J];电影艺术;1991年05期
3 刘英凯;信息时代翻译中“陌生化”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J];外语研究;1999年03期
4 冉东平;陌生化与即兴喜剧——评皮兰德娄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7期
5 王滢;;“陌生化”理论在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02期
6 毛晓琴;;让作业与快乐相伴——浅谈陌生化原理在作业设计中的运用[J];语文学刊;2010年02期
7 陈小琴;;谈当下中国画图式“陌生化”的必然性[J];美术大观;2010年04期
8 苏宏斌;应该怎样对待形式主义的理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年03期
9 魏家海;五四翻译文学文体的“陌生化”与传统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倪正芳;;化熟为生 别具情趣——谈外国文学名著中的“陌生化”视角[J];写作;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英;;从《红楼梦》的英译本看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和补偿[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沙博里;李士钊;妙龄;;《水浒》新英译本前言及翻译前后[A];水浒争鸣(第四辑)[C];1985年
3 金百林;;试论《易经》英译本对数字的译法[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于兰;;中西文化浸润下的英译本《围城》——从小说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分析英译本[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仇小屏;;论意象的创新——从现代诗文中的譬喻修辞切入[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红菊;;因《针灸学释难》结下的缘分[A];2009'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黄粉保;;《金瓶梅》英译本误译解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刘士杰;;蕴含着魔化力量的诗的语言——漫论洛夫诗的语言艺术[A];洛夫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雷达;;磨洗不掉的记忆——评《把绵羊和山羊分开》[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10 李宁;;民俗文化翻译初探——以《福乐智慧》中民俗文化的英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振奎;要有陌生化意识[N];中国工业报;2004年
2 驻京记者 王乐;英译本《五经》明年初步成型[N];文汇报;2009年
3 赵卫防;《建党伟业》:熟悉历史的陌生化叙述[N];中国电影报;2011年
4 胡志挥;从弱小到强大[N];文艺报;2009年
5 王美春;熟悉而陌生之作[N];文艺报;2010年
6 毛卓亮;陌生化与玄学派[N];河北日报;2002年
7 汪榕培(中国典籍英译学会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译可译,非常译[N];中华读书报;2011年
8 记者 王佳欣;中国文学英译本出版发行稳步攀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9 ;名栏目需要陌生化[N];中华新闻报;2003年
10 子雨;《狼图腾》英译本及其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江宁;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东波;《论语》英译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夏天;“阐释运作”延展理论框架下的老舍小说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冯晓黎;帛书本《老子》四英译本的三维审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杜莹杰;论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基本美学特征[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6 陈静;唐宋律诗诗体流变的审美规律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费玉英;小宝西游[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周瑞敏;诗歌含义生成的语言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李冰梅;冲突与融合:阿瑟·韦利的文化身份与《论语》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向娜;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2 张晓蕾;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海商法英译本连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赵彦博;翻译美学视角下的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吕红丽;建构主义视角下新疆旅游手册英译本之构建[D];新疆大学;2011年
5 刘仕敏;以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解读王际真的《红楼梦》英译本[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谢承凤;从《汉魏六朝小说选》杨、戴英译本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穆智玲;以《围城》英译本为例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8 黎倩;以威廉姆斯翻译评估模式为基础的《墨子》英译本选段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9 顾仕轩;规范与译者主体性—莱尔《阿Q正传》英译本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颖;人际功能理论框架下《道德经》三英译本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659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65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