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民族典籍外译比较研究——以藏族《萨迦格言》英译本为例

发布时间:2017-08-31 20:44

  本文关键词:民族典籍外译比较研究——以藏族《萨迦格言》英译本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萨迦格言》 英译本 比较研究


【摘要】:格言诗是藏族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译《萨迦格言》对传播藏族文学和文化大有裨益。以文化传播学为理论基础,辅以语料库翻译学的技术手段,对Davenport(2000)和李正栓(2013)两部《萨迦格言》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讨论二者在独特用语、理解与表达、显化与隐化及文化因素等方面是否存在明显差异性或一致性。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不但有助于民族文学、文化的对外传播,而且能以民族典籍外译与外译研究的方式为国家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 四川民族学院康巴发展研究中心/科研管理处;
【关键词】《萨迦格言》 英译本 比较研究
【基金】:2012年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藏区外宣翻译平行语料库的构建与应用研究”(12YJC74003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四川藏区外宣翻译现状与对策研究”(SC13B03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1.引言信息是传播活动的内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是信息的主要载体;传播学研究关注的焦点是传播中所使用的符号、符号的运作规则以及符号与规则的使用者。文化翻译派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Susan BassnettAndréLefevere,1990)。翻译又“是一个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信;;特色语料库:藏区外宣翻译人才能力培养的新视角[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2 蔡晓菁;;《萨迦格言》的结构解读[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黄信;;移植与翻译:翻译中的大小文化[J];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耿予方;试论《萨迦格言》[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信;颜晓英;;康巴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兼谈关联理论的应用[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黄信;;藏区外宣翻译现状调查研究[J];民族翻译;2013年01期

3 易安银;黄信;;语料库与康巴藏区旅游外宣翻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4 梁文霞;张晓芸;;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现状研究及对策——以藏族格言诗英译为例[J];前沿;2010年12期

5 杨莉;;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移植现象与策略[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王密卿;赵春龙;;藏族格言诗中“佛”类字眼英译辨考[J];外国语文;2014年01期

7 廖艳莎;;藏语格言诗风格研究[J];语文学刊;2010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加东智;《萨迦格言》伦理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洪华;;英汉/汉英平行翻译语料库——翻译教学的新途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仝亚辉;;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黎土旺;;语料库与翻译教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7年03期

4 王克非;秦洪武;王海霞;;双语对应语料库翻译教学平台的应用初探[J];外语电化教学;2007年06期

5 韩子满;文化失衡与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2000年02期

6 姜秋霞,权晓辉;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关系的理论假设[J];中国翻译;2002年06期

7 王克非;;语料库翻译学——新研究范式[J];中国外语;2006年03期

8 黄信;;高职高专翻译教学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淑云;查琳;;主位推进与汉译英文本的衔接和连贯——《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刘波;关于比较文学性质的思考[J];文史哲;1986年02期

3 邵鹏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4 王杰;造型艺术和抒情诗歌的一致性——两种古典审美变形机制的比较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05期

5 ;走向“对话”的时代[J];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04期

6 赵晓霞;论堂吉诃德与阿Q之比较研究的误区[J];社科纵横;2005年05期

7 燕艳;;冰心和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创作的比较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8 韩小龙;邹华;;浮世中的生命情怀——张爱玲与夏洛蒂·勃朗特审美观比较研究[J];理论界;2007年02期

9 韩小龙;程金城;;人类灵魂的审问者——余华与卡夫卡悖谬美学观比较研究[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敬南菲;陈许;;爱伦坡与霍桑小说创作比较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百林;;试论《易经》英译本对数字的译法[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赵巍;;版本差别与作者意图——《红楼梦》“抄检大观园”的英译本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4 王绍平;;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方法[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刘珏;;郭沫若早期剧作与爱尔兰近代剧之比较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6 张若兰;刘筱华;秦舒;;《楚辞·少司命》英译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李宁;;民俗文化翻译初探——以《福乐智慧》中民俗文化的英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桦榕;;新闻摄影与报告文学的比较研究[A];1985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5年

9 费小平;;《翻译研究与杰出的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学者资源的阅读:译介学研究的文本化途径》[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郭晖;;典籍英译的风格再现——小议《楚辞》的两种英译[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驻京记者 王乐;英译本《五经》明年初步成型[N];文汇报;2009年

2 汪榕培(中国典籍英译学会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译可译,,非常译[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张铁夫;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收获[N];文艺报;2006年

4 邓艮;跨文化阅读:抛开概念的积木[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陈仲庚;邓楠与《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身份认同》[N];文艺报;2007年

6 王攸欣;怎样作学术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王宏宇;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韩晓红;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和格萨尔史诗文化[N];甘孜日报(汉文);2006年

9 穆雷;换个角度看文学翻译[N];光明日报;2001年

10 宋德发;读胡良桂的《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N];文艺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在照;越南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2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俊虎;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D];兰州大学;2008年

4 朱源;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费玉英;小宝西游[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李胡玉;韩国民众文学与中国底层文学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安炳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韩女性作家爱情小说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黄笃;意大利“贫穷艺术”与日本“物派”比较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莉;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刘仕敏;以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解读王际真的《红楼梦》英译本[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谢承凤;从《汉魏六朝小说选》杨、戴英译本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佩琦;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季宇;从《红楼梦》英译本比较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苏州大学;2009年

6 穆智玲;以《围城》英译本为例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7 马春芬;《茶馆》两个英译本的语域等效实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金京哲;川端康成与穆时英—新感觉派小说特征比较[D];延边大学;2005年

9 朱雪琴;虹影与三岛由纪夫比较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陈韶利;施蛰存小说与日本新感觉派小说之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678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678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6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