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五四”时期与日本明治时期女作家作品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2 05:36

  本文关键词:中国“五四”时期与日本明治时期女作家作品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女作家 五四文学 日本文学 比较研究


【摘要】:每一个时代的转折点,都是碰撞出火花的时候,都是思想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我国的五四时期与日本的明治时代,在文学发展历程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既有相似也有差异方面,通过探寻中日文学之间相互借鉴影响,能进一步分析中日文学的不同特质。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中国五四时期与日本明治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作品,努力探讨两国女作家作品之间的文学关系,,利用比较文学中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研究方法,拟从以下几个部分来展开探讨: 绪论介绍论文的研究定位、运用的研究方法,说明研究的意义。 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五四时期女作家和明治女作家的文学创作特质进行简要概括;第二部分,阐述五四时期与明治时期女性文学共性特点,主要从爱情婚姻主题探索、女性话语叙述角度、传统古典文学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分析梳理代表作家和代表流派,从中发现一些类似的部分;第三部分,比较研究明治时期女作家与中国五四时期女作家文学创作的相异方面,进而分析思潮、视野、语言、文体之间的差异。 通过以上对中日两国女性作家作品的比较分析,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中日异质文化中女作家的创作意义,阐明女性创作对传统女性意识的继承与超越。
【关键词】:女作家 五四文学 日本文学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03;I106.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8
  • 1 中国五四时期和日本明治时期女作家文学创作8-11
  • 1.1 中国五四时期女作家文学创作8-9
  • 1.2 日本明治时期女作家文学创作9-11
  • 2 中国五四时期和日本明治时期女性文学共性特色11-24
  • 2.1 爱情婚姻主题的探索之路11-13
  • 2.2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表达13-15
  • 2.3 传统古典文学的精神之美15-17
  • 2.4 j 口一叶与庐隐相似创作17-20
  • 2.5 五四闺秀派与明治闺秀派20-24
  • 3 中国五四时期和日本明治时期女性文学相异性比较24-34
  • 3.1 思潮比较:五四浪漫主义与明治浪漫主义24-26
  • 3.2 视野比较:关注社会与探讨个体26-29
  • 3.3 语言比较:阴柔哀婉与优美纤细29-31
  • 3.4 文体比较:冰心体与女性雅文体31-34
  • 结束语34-35
  • 参考文献35-37
  • 致谢37-3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39-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爱唐;浪漫主义也遵从“不写丑恶的陈规”吗?——读叶廷芳先生《现实主义有“边”吗?》一文的随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6期

2 储诚意;论十九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浪漫主义中篇小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杨海波;;略论《聊斋志异》的浪漫特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王诗群;艺术的真实性——永恒的话题[J];东方艺术;2005年10期

5 肖岱;;生态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经典之作——大型原创芭蕾舞剧《牡丹仙子》好评如潮[J];绿叶;2005年12期

6 张浩;;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中的俄罗斯新精神哲学[J];艺术教育;2006年02期

7 姜莉霞;;浅析诗人雪莱的革命理想——对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思想内涵的分析(英文)[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8 李玉春;;浪漫与古典之间——勃拉姆斯的音乐世界[J];电影评介;2006年23期

9 林渝南;苏晟洁;;现代成人神话——田中芳树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10 田春生;;浅析舒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J];艺术教育;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霞;;18-19世纪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2 戴维·托德·罗伊;晨雨;;从浪漫主义到马列主义1918—1924[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1988年

3 黄曼君;;论郭沫若前期浪漫主义艺术表现的特征[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4 朱宝锋;;辜鸿铭翻译活动的多元系统阐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胡润森;;沫若史剧评价释疑[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6 秋吉久纪夫;刘秀媛;;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性格[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7 孙玉石;;美的获得与失落的综合体——关于《女神》审美价值的再认识[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1988年

8 沈奇;;不可或缺的浪漫与梦想——关于新诗与浪漫主义的几点思考[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立群;;1980年代新诗的革新与浪漫主义[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叶鹏飞;;浪漫主义书风的绝响——傅山书法之意义[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斌(评论家);深化浪漫主义研究的图谱[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2 杨明明 李昕;俄罗斯浪漫主义的顶峰[N];吉林日报;2001年

3 袁晓明;贫富论争:“浪漫主义”对决“现实主义”[N];东方早报;2007年

4 宏利;环保泰斗坦言应摒弃“绿色浪漫主义”[N];中国石化报;2007年

5 潘恩;浪漫主义的集体死亡[N];中国体育报;2006年

6 陈斌;牛根生 把浪漫进行到底[N];市场报;2006年

7 ;金融机构“走出去” 应告别浪漫主义[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8 杨剑龙;想像力的匮乏与浪漫主义的呼唤[N];文艺报;2003年

9 刘晓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结合[N];人民政协报;2005年

10 李远强;梦幻的放纵 诗意的提升[N];文艺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铖;构筑想象的城堡[D];吉林大学;2012年

2 张继云;西方浪漫主义的演进逻辑[D];辽宁大学;2012年

3 朱宏伟;走向革命的浪漫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静;雪莱在中国(1905-1937)[D];复旦大学;2012年

5 夏光武;黑塞作品在美国的接受与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管雪莲;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思潮[D];厦门大学;2007年

7 李正义;诗意的延续:从浪漫主义到共产主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张帆;克里斯塔·沃尔夫对浪漫主义女性思想的现代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戴小蛮;“如画”的观念与十九世纪英国水彩风景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高伟光;英国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情结[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泽兵;感伤的行旅[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谢丽霞;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绘画[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3 曹众;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芳芳;中国“五四”时期与日本明治时期女作家作品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5 于进;艰难地泅渡[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徐立峰;德拉克洛瓦与安格尔绘画争鸣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晓园;论W.H.奥登与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合”与“分”[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8 秦旭;论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情感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戴琦;论歌剧《埃尔纳尼》中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潘羽辉;转向哪儿?[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767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767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9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