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关联理论对《雷雨》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阐释力
本文关键词:解析关联理论对《雷雨》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阐释力
【摘要】: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一个新生的强有力的认知与交际理论,它的使命虽然不是用来解释翻译,但却能有效地解释翻译这一史上最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可以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翻译是译入语和译出语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际方式,所以遵循交际的一般规则,即:翻译是一个推理过程,翻译研究对象是沟通者的大脑机制和译者的翻译能力。从关联理论研究翻译,就突出了翻译的认知特性。斯伯玻(Sperber)和威尔森(Wilson)(2001)的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并从认知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一定的推理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行为,包含明示一推理的两个过程。在第一过程中,译者是听话人或读者,他根据关联原则,结合原文的语境和原文提供的话语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在第二过程中,译者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根据自己对译文读者的期待和接受状况的估计,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加以明示,传达给译文读者。尤为重要的是,关联性,乃至最佳关联性是交际的指导原则,使人们可以从全新的认知和语用角度来看待翻译。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关联的角度去研究翻译。在关联理论中,交际受体在交际者明说的基础上凭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逻辑信息、百科知识和词汇信息,做出语境假设。本论文正是基于这三种认知语境信息将研究采用的例子加以分类分析。 然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中文化缺省如何处理的问题却为大多数学者所忽视,更有学者提出关联理论对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翻译的解释力不足,因为它无法解决最佳关联赖以存在的缺省模式中的文化缺省的移植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既是目前关联理论研究的不足,也是对关联理论的误解所致。本论文以王佐良的《雷雨》英译本为基础,运用关联理论及关联翻译理论,通过实例证实关联理论对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阐释力,并且借以澄清目前一些学者对此理论的误解。 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导论,正文及结论。第一部分导论部分简要介绍关联翻译理论及其相关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为论文的正文部分,由三章构成: 第一章介绍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并着重对该理论目前国内外发展概况加以说明。这部分阐述了关联翻译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与语用学其他研究方向相关,但又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和而不同,关联理论更侧重从认知视角看待研究客体。从上世纪80年代起,该理论对很多其他学科的研究,包括翻译研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该理论对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阐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认为,对该理论所做的研究将对中国经典文学著作的翻译会产生巨大影响力。 第二章将对关联翻译理论中起支撑作用的理论点加以分析。本章以交流的两种基本模式为导入,进而引出整章的最为关键的一个概念---关联定理。关联理论认为在话语的进行中,听话者会不断地获取,重构,或者推出一系列假设,这将构成不断变化的文化背景,而翻译中的新信息正是基于这一过程才可获得。更为重要的是,语境效果对翻译过程中关联性依赖的程度极高。接下来本章将介绍相关术语,以及在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同化与异化翻译方法,也为下一章的分析做好理论铺垫。 第三章以王佐良先生和巴恩斯先生合译的《雷雨》经典英译本中的一些场景翻译为例,运用关联理论进行实例分析。首先作者将从词汇,百科知识,逻辑三个方面对译作中的经典场景对白进行分析,论证了强大的阐释力,同时也通过少数例证来说明关联理论的阐释力薄弱之处,提出有待进一步探究的理论问题。 论文最后为结论部分,对前面各章加以总结,并最终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并提出关联翻译理论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之处。关联翻译理论的确具有强大的翻译阐释力,但我们不应过分夸大对翻译的阐释功能,不应将其作为实际翻译中唯一的理论准绳。
【关键词】:关联理论 关联翻译理论 同化翻译 异化翻译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Introduction9-11
- Chapter Ⅰ Success of RT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ttaining Meaning during Translation11-18
- 1 Former Achievements in the Application of RT to Translation11-12
- 2 The Present Study on Attaining Meaning during Translation12-13
- 3 Utilization of Relevance Theory to Translation Study13-15
- 4 Merits of Utilizing Relevance Theory to Translation Study15-18
- Chapter Ⅱ Transl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Relevance Theory18-42
- 1 Dual-Model System during Communicating Processing18-35
- 2 Terms Concerning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35-40
- 3 The Goal of Translation40-42
- Chapter Ⅲ Concrete Analyses of Thunderstorm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Relevance Theory42-66
- 1 Translating Strategies by Means of Relevance Theory42-50
- 2 AuthenticTranslated Instances50-56
- 3 Unauthentic Translated Instances56-66
- Conclusion66-71
- Acknowledgements71-72
- Bibliography72-7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德生;关联理论对于言语行为的解释力[J];云梦学刊;2000年02期
2 高启香;从关联理论看英汉翻译原则[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邱志华;语言模糊性的语用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4 李寅,罗选民;关联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5 吴泽扬,马芫;关联理论与语境[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李瑶;从关联角度看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J];求索;2005年05期
7 邵艳春;;关联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5年00期
8 刘文红;;从关联理论看合作学习在成人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06期
9 孙杏林;檀祝平;;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功能[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1期
10 李平;;从关联理论看幽默言语的翻译——以《围城》英译本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宁;贾德江;;再论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夏雨;;从关联理论看英语影视字幕汉译[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闻艳;;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娟;;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吴文辉;;隐喻的关联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曦;;寻求听力理解中的最佳相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涂秀青;;认知、逻辑分析与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林凤来;;《围城》中的幽默比喻及其英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鲍德旺;杨士超;;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之解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10 李燕芳;;从关联理论看外交委婉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兴云 本报记者 李志民 张莹莹;真情与生命[N];辽源日报;2008年
2 慕军 首都师范大学;治文摘通病应从题目下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刘俊杰 朱海林 本报特约通讯员 周亚文;疏而不漏的“天网”[N];解放军报;2009年
4 记者 刘茜;新课改谨防忽略语言基础教学[N];光明日报;2006年
5 张国盛;科技含量决定果品质量[N];广安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钟卫宁;科学诠释膳食误区和难题[N];北京日报;2008年
7 朱海滔;警惕城管的“衙役化”倾向[N];农民日报;2007年
8 岑志福;瑶家女童: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N];贵州民族报;2007年
9 付辉;韩国“因素罢工”磨难重重[N];财经时报;2007年
10 康劲 (甘肃);工会缺席的市场地位何在?[N];经理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少莲;中美拒绝策略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胡春华;学术讲座中元话语的语用学研究:顺应—关联路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赵虹;言语反讽的关联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曾莉;非规约间接否定: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项成东;等级幽默的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宋杰;品特戏剧的关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赖yN华;口译动态RDA模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裘禾敏;《孙子兵法》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陈静;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韵韵;戏剧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关联理论解释[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虹;从关联理论的视角看品牌名称的翻译[D];郑州大学;2010年
3 邓春;在线新闻的关联翻译[D];重庆大学;2003年
4 姜学龙;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林复;基于关联理论的广告语言阐释[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6 薄振杰;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5年
7 邵琳娜;交替传译中模糊信息翻译的关联理论的探索[D];西南大学;2010年
8 翟蓓蕾;从关联理论看科普英语中隐喻的汉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衣志梅;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国际广告的翻译—英译汉举要[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岳娟;用关联理论阐述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D];南昌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80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80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