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路漫漫》的中译本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本文关键词:从《长路漫漫》的中译本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更多相关文章: 译者主体性 翻译策略 《长路漫漫》 译者 应用
【摘要】:本文研究了译者主体性在加拿大小说《长路漫漫》汉译文本中的应用和体现。随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日益发展,译界对翻译的关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翻译作品的研究,而开始转向译者本身。译者身兼多职,同时是语言学家、作家和批评家。一方面,译者如一位语言学家,通过研究表层的语言形式和风格来发掘写作动机以及对原作的深层了解;另一方面,译者又如作家,他/她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合理地表达出原作的意图和他/她对原作的理解。完成翻译活动之后,译者将作为一位批评家,再次阅读原文和译文,欣赏作品。 本文首先讨论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再讨论其具体应用。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都发挥着他/她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是译者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原作来选择自己翻译方法和策略的表现形式。译者选择的翻译策略体现了译者主体性以及译者的翻译目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译者主体性被忽视了,而原作作者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语言学派认为译者的作用如同机器,只是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翻译研究派强调译者还受到译语文化的制约。各种说法都暗示着译者及其主体性的不重要。此后,由于“文化转向”的出现和发展,译者的地位和译者主体性渐获关注。译者主体性也被译界广泛研究和应用。 介绍好译者主体性之后,本文又将译者主体性和三个重要的翻译策略结合在一起讨论,,分别是目的论、阐释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策略。这三个策略的使用很好地诠释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将主体性和这些策略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表现作品。 本文通过讨论《长路漫漫》中译本中的例子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此说明译者主体性的普遍性和实用性。译文中对译者主体性的关照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文本的选择,另两个则是内容方面——语言的处理和文化现象的表现。在对文本的选择过程中,译者将译者主体性与目的论紧密而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译者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翻译目的是将好的文本,或者说值得推荐的文本介绍给目的语的读者,为了让他们认识和欣赏其特定的价值,如美学价值和其中的教育意义。后两者为全文分析的重中之重,都使用了大量的例子来支撑,说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及其广泛的应用。在例子的分析过程中,译者把主体性和翻译策略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从词的选择,句式的调整,到对修辞的应用,再到文化宗教现象的分析,这些无不反映着译者主体性的广泛和实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翻译策略 《长路漫漫》 译者 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cademic Achievements5-6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2-14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4-23
- 2.1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14-18
- 2.1.1 The Definition15-16
- 2.1.2 The Development16-17
- 2.1.3 The Representation17-18
- 2.2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es of Translator’s Status18-23
- 2.2.1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18-20
- 2.2.2 Translator’s Visibility20-21
- 2.2.3 Translator’s Creation and Extremeness21-23
- Chapter 3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Theory23-26
- 3.1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Skopos23-24
- 3.2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Hermeneutics24-25
- 3.3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Deconstructionism25-26
- Chapter 4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Such a Long Journey26-49
- 4.1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Novel26-28
- 4.1.1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Such a Long Journey26-27
- 4.1.2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ranslator27-28
- 4.2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pplied in Such a Long Journey28-49
- 4.2.1 The Choice of Text28-29
- 4.2.2 Treatment of Language29-42
- 4.2.3 Rendering of Cultural Phenomena42-49
- Chapter 5 Conclusion49-51
- References51-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波;译者地位边缘化成因及其对策初探[J];国外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2 张东秋;;翻译标准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吴建;张韵菲;;理性范式的转换与译者主体性的嬗变[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魏笑可;修永梅;;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性译者主体性——析朱虹译《今天没有太阳》[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李明;;译者主体性在旅游景点翻译中的体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温弘;;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翻译主体[J];作家;2011年04期
7 周景刚;;译者主体性的文化视角[J];文教资料;2006年23期
8 李晓岩;;女性主义与译者主体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9 王晓敬;杨琪;;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J];林区教学;2008年08期
10 庄国卫;;从译者主体性看奥斯卡获奖影片的译名[J];电影评介;2008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译者主体性——浅谈《紫颜色》男女译者的译作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孔燕;;从文化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刘莉;;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4 阮晶;;译者主体性及其在翻译选材中的体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廖春兰;;变译与译者主体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6 刘元元;;女性主义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玉珏;;论译者主体性在典故翻译中的体现——比较文学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活雄;;从日本漫画的港日版本比较研究考察文化杂种化(英文)[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9 郭重哲;;韩国口笔译市场及其演进(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10 Jan Nattier;;善男子与善女人——探究两个著名佛教术语的基础(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6 王璐;忠实与叛逆: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纪蓉琴;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刘卫东;翻译伦理重构之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耀娟;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理论看译者主体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蒲姗姗;林语堂译者主体性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3 薛海琴;从孙梁、苏美的《达洛卫夫人》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畔;《紫色》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贝贝;传播学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宋春艳;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李清照词的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孙崇菊;从译者主体性看《红楼梦》两译本中詈骂语的英译[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何芳;从哲学阐释学角度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D];南华大学;2010年
9 何香平;从译者主体性看《孙子兵法》三个英译本[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鲁城冀;从德里达和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合理性[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814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81400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