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境空间视角看《德伯家的苔丝》三个中译本的注释
本文关键词:从语境空间视角看《德伯家的苔丝》三个中译本的注释
更多相关文章: 注释 语境空间 自然空间 社会空间 心理空间 《德伯家的苔丝》
【摘要】:注释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手段,广泛应用于文学翻译,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德伯家的苔丝》广受欢迎,吸引了无数中国读者。该小说被一再重译,著名的译本有三个,即张谷若版(1984),孙法理版(1993),郑大民版(2006)。这三个中译本都存在相当数量的注释,其中,张谷若提供的注释较多,而孙法理和郑大民的注释相对较少。 译者在翻译中广泛应用注释,但学术界对其理论的框架构建不够重视,对于翻译中的注释的系统深入研究是不多的。鉴于这种研究现状,本文从语境空间视角探讨了《德伯家的苔丝》三个中译本的注释。根据语境空间理论,语境空间可分为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注释相应可被分为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的注释。 通过全面的分析,本论文发现:在讨论《德伯家的苔丝》三个中译本的注释这个问题时,语境空间理论是合理和可行的理论视角。《德伯家的苔丝》三个中译本存在大量注释,这是因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存在差异,这些空间差异需要借助注释帮助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著。通过注释,源文本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在目标文本中得到重现和补偿。随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差异正在逐渐减少。因此,对于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的注释也相应减少。 从语境空间视角研究《德伯家的苔丝》中译本的注释,是一个新视角,这有助于翻译理论的完善和注释的研究。本研究的发现也可以扩大到其它文学翻译,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面临翻译困难时,他们尽力解决,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运用注释。当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语境不同时,译者使用注释。当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语境相似时,译者很少或不用注释。
【关键词】:注释 语境空间 自然空间 社会空间 心理空间 《德伯家的苔丝》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Abstract6-8
- 摘要8-1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17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1-14
- 1.2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14-15
- 1.3 Research methods15-16
- 1.4 Thesis structure16-17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7-23
- 2.1 Researches on translator’s annotation in the West17-19
- 2.2 Researches on translator’s annotation in China19-21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annotations in Chinese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21-23
- Chapter 3 Contextual Space and Transla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23-36
- 3.1 Brief survey of studies on context23-25
- 3.2 Researches on context and translation25-26
- 3.3 Spatial Theory of Context26-36
- 3.3.1 Introduction to the Spatial Theory of Context26-29
- 3.3.2 Classification of space of context29-34
- 3.3.2.1 Natural space of context29-30
- 3.3.2.2 Social space of context30-32
- 3.3.2.3 Mental space of context32-34
- 3.3.3 Influence of contextual space on translation34-36
- Chapter 4 Natural Space of Annotations in Three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36-45
- 4.1 Special natural spac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36-37
- 4.2 Natural space annotations in the three versions37-44
- 4.2.1 Annotations for different geography38-40
- 4.2.2 Annotations for different ecology40-42
- 4.2.3 Annotations for different meteorology42-44
- 4.3 Summary44-45
- Chapter 5 Social Space of Annotations in Three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45-59
- 5.1 Special social spac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45-46
- 5.2 Social space annotations in the three versions46-58
- 5.2.1 Annotations for different social rules and customs46-50
- 5.2.2 Annotations for different historical affairs and figures50-53
- 5.2.3 Annotations for different culture-loaded expressions53-58
- 5.3 Summary58-59
- Chapter 6 Mental Space of Annotations in Three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59-68
- 6.1 Special mental spac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59-60
- 6.2 Mental space annotations in the three versions60-67
- 6.2.1 Annotations for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60-63
- 6.2.2 Annotations for different aesthetic values63-64
- 6.2.3 Annotations for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64
- 6.2.4 Annotations for different cultural presuppositions64-67
- 6.3 Summary67-68
- Chapter 7 Conclusion68-70
- Bibliography70-75
- Appendix 1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明;;浅探张谷若先生译作中的注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刘榕;文化语境与翻译[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5年01期
3 彭利元;语境共享是成功交际的关键[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2期
4 刘甜;;时间系统中“前后”和“来去”的认知隐喻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5 张克定;;空间关系及其语言表达的认知语言学阐释[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张英慧;;论介词in的空间和隐喻认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彭利元;;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异同考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王朝增;社会时空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9 袁履庄;翻译加注很有必要[J];上海科技翻译;2004年03期
10 姜楠;;空间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J];社会科学家;2008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邓晓凌;文学翻译中的注释问题[D];四川大学;2004年
2 程葆青;文学翻译中“译者注”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仁青吉;翻译中的注释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4 杨秋红;试探翻译中的注释[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褚慧英;对《德伯家的苔丝》两个中译本的描述性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茜;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注释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27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927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