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学派文化批评的三个维度——以美国新批评派为参照
本文关键词:纽约学派文化批评的三个维度——以美国新批评派为参照
【摘要】:纽约学派以其坚守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批评事业,形成了一个与美国新批评派并存的批评家集群。关于纽约学派的研究,既是对美国新批评派的共时研究,也是对西方文学批评思想的进一步考察。纽约学派秉持了文化激进主义的精神内核,力主马克思主义批评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结合,扮演了美国知识阶层的核心角色。他们恪守知识分子身份,坚持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关注文学的伦理向度和审美价值,主张文学批评必须介入历史。他们要改变美国文学复兴为党派政治和形式美学所干扰的现状,在传统美国文学的重新发现和现代欧洲文学的艺术创新的基础上创建新的美国文学。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关键词】: 文化批评 历史意识 伦理向度 审美价值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美国新批评派从20世纪30年代起风靡全美大学校园,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也在30年代的美国营造出了一个“红色十年”,继而绵延不绝,其主导力量首推纽约学派①。纽约学派的态度不乏实用主义倾向,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剂猛药,用来医治当时病已垂危的美国。这种“马克思主义的美国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保罗·德曼,周颖;美国新批评的形式与意向[J];外国文学;2001年02期
2 冯巍;;纽约学派文化批评研究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庆红;人的困境与人性的悲哀——论英美文学自然主义的共同主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方兵;;史蕴诗文之心——钱钟书《左传》研究发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李成玉;;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潘啸龙;朱瑛;;潘岳人品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王娟萍;;西方电影中的隐喻修辞[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赵春霞;;试比较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雕塑作品的存在方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8 王丽;;被诅咒的家族——论尤金·奥尼尔家族的悲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9 林芳;荣吉;;论戏剧艺术中的独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李岩;;关于“经典问题”的几点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立群;;历史的“观念”、“叙述”及其他——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白岸杨;;《白鲸》及其作者的宗教伦理观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进;;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4 泓峻;;文学对语言的影响——一个重要的文学价值论研究维度[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5 陈学广;;从语际翻译看文学语言的特性——也谈诗的可译与不可译[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6 彭朦朦;;《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二元对立的消解[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杜新宇;山姆·谢泼德戏剧创作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10年
8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廖礼艳;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角下德莱塞小说主题探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4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5 许丽;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历史批评的转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明;荒诞极处见真实[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韦继丰;现代性视野中的打工诗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庆侠;论阎连科小说的“寻找”主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方维规;;“Intellectual”的中国版本[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严志军;莱昂内尔·特里林的文化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巍;;纽约学派文化批评研究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胡亚敏;论詹姆逊的文化批评视野[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3 杨林;;文化批评文本美学初探[J];求索;2007年12期
4 郑玉明;;冲突抑或统一——兼论文化研究、文化批评与文艺审美性之关系[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孙辉;;从文学到文化——詹姆逊的文化批评之路探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范永康;;《尘埃落定》边缘叙事的文化批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张金凤;;新维多利亚小说述评[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年Z1期
8 谢昭新;;论“五四”初期文化批评派[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04期
9 王宁;全球化时代文化批评的新方向[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3期
10 金元浦;;六洲歌头·当代文化批评丛书 六洲歌头:当代文化批评的前奏[J];博览群书;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秀玲;;一条充满生机的智慧之河——论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价值[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杨琴;;教师礼仪也重要[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3 李城希;;寻访诗人最初的心灵——关于《真我集》的审美价值与闻一多诗歌研究起点问题的讨论[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4 赵伯飞;刘樝;;哲学视野中的价值论美学浅析[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董晓红;;搭建科学和人文融合的桥梁——从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透视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6 王中珍;;融合编辑审美要素,展现期刊科学之美[A];2008年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高字民;;后图像时代虚拟体验的审美价值考察[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孙媛;;困顿中的求索——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历史的”批评标准的当代意义[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10 姜耕玉;;试论陈白露一类人物的审美价值[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阳;全媒体时代的话语挑战[N];人民日报;2011年
2 韩强;文化批评的基本方法[N];南方日报;2004年
3 上海 舒蠹;文化批评何必厚古薄今[N];嘉兴日报;2009年
4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 陈思和;还有“神马”批评不是“浮云”?[N];文汇报;2011年
5 王磊;动漫画展呼唤文化批评[N];文汇报;2004年
6 陈源;文化批评与西方语境[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福建师大 孙绍振 余岱宗 林焱 (英)斯图尔特·霍尔;文化批评的文学视界[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石岸;直面消费时代的文化批评[N];社会科学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蒋锦璐;“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批评[N];广西日报;2006年
10 孙胜忠;走出误区,还文学批评本来面目[N];文艺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3 哈申高娃;蒙古族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与蒙古人的历史意识[D];内蒙古大学;2010年
4 孙玉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丽娟;原型理论与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文化批评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严志军;莱昂内尔·特里林的文化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桂芝;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徐波锋;教育的审美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罗彩娟;社会记忆与历史表述[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10 李天程;革命、历史、人道与文学——孙犁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冬梅;论唐代西域乐舞诗的文学审美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徐莉;高中小说中风情画的审美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宪伟;试论水彩画表现中的装饰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吴瑶;论知识的价值[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张焕;“真”与“美”[D];内蒙古大学;2005年
6 安娜;凝固之乐舞、立体之史诗[D];河北大学;2006年
7 由欣悦;秦观词:和谐之美的艺术典范[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姜姗;基于美学视角对体育广告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陈金章;汉乐府民俗文化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树林;科学教育影视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59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959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