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情感隐喻的表达方式及其认知特征——基于英汉语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02:06

  本文关键词:情感隐喻的表达方式及其认知特征——基于英汉语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隐喻 情感隐喻 隐喻概念体系 思维方式 思维差异


【摘要】:情感是人类沟通的共同语言,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汉情感隐喻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其共性表现为人类的情感表达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情感隐喻源于身体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效应。但同时又受人的生理、心理、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显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并反映到语言结构中,使语言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从隐喻的角度探讨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助于理解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隐喻 情感隐喻 隐喻概念体系 思维方式 思维差异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修辞润色激发想象力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至亚里斯多德。他把隐喻视为一个实体向另一个实体的转移,从非相似中洞察相似,属于修辞学范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特别是概念隐喻,成为认知范式中的研究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许佳佳;成东;;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比研究[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2期

3 林书武;“愤怒”的概念隐喻——英语、汉语语料[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02期

4 刘昌华;隐喻的民族性[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莉莉;王传明;;庄严的礼乐 卑微的塾师——试析蒲松龄《闹馆》对礼乐文化的反讽[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蒋娟;浅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负效应[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杨尚鸿;唐晓红;;中国古代媒介——汉字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王平;;羌族文化与羌族性格的双重展示——《羌族释比文化研究》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7 周舫;;四川古蔺苗族婚恋观的变迁调查及原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8 赵炎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特征透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劲松;李林杰;;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对发达国家的追赶超越——以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政策涵义与目标为中心的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金杰;;云南经验:民族文化保护区的建设与民族文化发展链的衔接[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4 黄孙庆;唐德海;;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邓城锋;;香港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学习分析[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劲松;李林杰;邓丽花;曾北危;;基于内需主导型循环经济模式的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审度——以长株潭“3+5”城市群生态补偿机制为中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7 李劲松;李林杰;邓丽花;曾北危;;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审度论——以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涵义与目标为中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8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宗守云;;范畴化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10 杨元刚;;描写与解释并重:中国英汉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和追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旭天;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苏u&;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夏英玲;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社区建设的作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静;汉英特有花木词之国俗语义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范诗言;成语颜色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福印;隐喻意义来源初探[J];福建外语;1999年03期

2 李君文;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比与分析[J];外语研究;2000年01期

3 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年04期

4 陆文静;;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差异研究[J];学术交流;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熙煌;情感隐喻的动力图式解释[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陈文萃;从英汉表情感的成语看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3 牛丽红,林艳;从概念理论看俄汉情感隐喻[J];外语研究;2005年01期

4 范兆霞;;汉语中的情感隐喻表达[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6期

5 韩清民;英语中情感隐喻及其系统研究[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6 陈晓红;英语表达“愤怒”的情感隐喻[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7 束金星,徐玉娟;从隐喻式认知看情感隐喻[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秦耀咏;英、汉情感隐喻认知比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谭梅芳;赵利群;;从隐喻认知看情感隐喻[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07期

10 陈家旭;英汉语“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J];民族论坛;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俊丽;;A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of Sadness in English and Chinese[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阮秋茶(NGUYEN THUTRA);汉越语爱情隐喻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楠;汉日情感隐喻对比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小红;以《蝴蝶梦》为语料的恐惧情感隐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蔡燕茹;英汉学习型词典中情感隐喻的呈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年

4 李梦欣;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英汉情感隐喻意义生成机制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4年

5 高琳;[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6 廖世军;基于认知互动观的情感隐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7 陈渊媛;《围城》情感隐喻认知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8 岳琦;《红楼梦》中情感隐喻的英译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9 李莹梅;英语中“悲伤”情感隐喻的类别和实质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10 罗洛;情感隐喻“悲”的概念化[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24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124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1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