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兼评van Dijk的《话语与语境》和《社会与话语》
本文关键词: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兼评van Dijk的《话语与语境》和《社会与话语》
更多相关文章: van Dijk 批评话语分析 社会认知视角 批评认知语言学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的主流研究长期以来忽略了认知在话语产出和理解中的作用,这成为CDA的局限性之一。van Dijk于2008年和2009年出版了两本专著,从社会认知的视角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多学科的话语理论,强调社会认知在话语和社会之间的媒介作用,对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和其他相关学科有着重要意义。通过van Dijk和其他学者的努力,很多研究者们已经逐步认识到认知在CDA中的重要性,主张CDA与认知语言学的合流,由此产生了批评认知语言学这一新的交叉学科。本文在简要述评这两本专著的基础上,分析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径,总结这一领域的进展,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编号:20130302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批评话语分析(CDA)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并逐步发展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范式之一。然而CDA本身也遭遇众多批评,如Stubbs(1998)对CDA提出了11个问题,质疑其分析的明晰性、客观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等。Blommaert(2005)指出CDA存在语言学偏见、社会偏见和时间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辉;杨波;;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朱炜;;试论隐喻的意识形态性[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3 辛斌;;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和认知取向[J];外语研究;2007年06期
4 刘立华;;批评话语分析概览[J];外语学刊;2008年03期
5 张辉;江龙;;试论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J];外语学刊;2008年05期
6 邹素;;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研究模式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7 张辉;张天伟;;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转喻视角研究[J];外国语文;2012年03期
8 洪艳青,张辉;认知语言学与意识形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2期
9 李克;;批评转喻分析模式试探[J];当代修辞学;2011年04期
10 纪玉华;陈燕;;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佳易;;概念整合理论在英汉新词意义建构中的解释力[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胡建伟;;认知语言学及认知语法对提高语法能力的诠释[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3期
3 林宝珠;;新修辞学视角下的隐喻批评性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林艳;;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新闻标题中双关语的认知阐释[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5 刘繁;;概念合成理论的补充——复合及解整合分层[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于海博;黄琳娜;谢德银;刘霞;;论信息技术与唐诗宋词教学整合——以概念整合理论创设情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7 马荣;;探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原理[J];大家;2010年23期
8 李欣;;心里风格与语言研究——小说《阿甘正传》主人公的心理风格解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陈艺;;近十年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10 吴世雄;;基于语料库的跨文化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教育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J];外国语言文学;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詹碧文;现代汉语报纸新闻语言证据范畴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祁世明;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窦卫霖;中美官方话语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卜玉坤;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娄琦;功能性言语的意义生成—认知符号视角下心理空间双重整合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倩;现代汉语增量与减量构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艳芳;批评性语篇分析修辞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玲玲;英语政治新闻中意识形态的批评语篇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红;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的新闻语篇分析中美新闻报道语篇比较[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东瑞;对政治官方道歉文件的批评话语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方越;广告图文隐喻的认知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孔繁冬;概念整合角度下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郝楠;在概念整合理论下分析幽默手机短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7 林宝珠;隐喻的意识形态力—布什和胡锦涛的政治演讲语料的个案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洁;奥运背后的不同声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邱v,
本文编号:1160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160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