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义”遮蔽和误读的宿命与文化转型
本文关键词:“元义”遮蔽和误读的宿命与文化转型
【摘要】: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因语言接触而引入"西学",Logic这一西方思想语词,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因文化传统、社会语境迥异而发生着拒斥与迎纳,这一过程揭示了中国现代学术语境中的逻辑学本质及其与欧洲本源的关系,对阐释语词翻译的现代性和学术术语的规范化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语言接触视域中的语词翻译,是接受国文化传统和输出国学术传统的遇合,是东西方社会语境和学术话语的对话与协商。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与西方逻辑学的对话与不同文化视域的融合过程中,作为对话主体的大多数中国学人,以自我的思考和言说而存在并以自我的方式证实存在,使得逻辑学进入中国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西方理性思维的趋近。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40017)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9SJD740016)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翻译不仅关乎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也关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更新,外来思想的翻译在汉语思想及语言的历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季羡林先生曾说,“……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祚鹏;;浅议《聊斋志异》三教合一的天道观[J];蒲松龄研究;2007年01期
2 刘超;;孔子形象:历史知识与社会意识——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魏世民;;桐城派理论的发展和最后总结——论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钱雯;;历史与人:鲁迅小说的两个关键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刘国华;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正面推动作用[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6 王天根;;史学框架与史学求真的限度——兼论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论的史学转向[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7 郭淑新;余亚斐;;化宗教文化为人文文化——孔子“鬼神”观探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崔显艳;;贾政形象诠释的儒家文化之矛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9 王艳照;;痛并幸福着——陶渊明和他那个时代的二律背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杨祥全;;论传统武术“打练合一”风格的历史形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昌舒;;论中古时期出处思想的演变及其审美意蕴[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崔波;吴彤;;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洋务派的翻译出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3 赵名宇;;文艺复兴以来自然观的历史演变[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王建军;;“慨然思复三代庠序之法”:许衡的教育追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东海;;南宋江西陆子学派的形成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卞敏;;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史革新;;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化[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8 张景平;;士与二十世纪的实践性儒学——试论刘尔p樀乃枷搿⑹导捌湟庖錥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9 苏奎;;四川三段式神仙镜的西王母图像考察[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志学;徐学初;;梦想与现实:关于四川汉画社会成因的再思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9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姜虹;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梁月英;《韩非子》法治精神及其文学表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智慧;《豆棚闲话》与“三言”叙事艺术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傅秀兰;孔狄亚克的认识论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莎;老子“道”的管理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钱苏青;清前期思想控制之法律问题论析[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同舫;网络文化:技术与文化的联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07期
2 王岳川;陈凤珍;;文化整体创新与中国经验的世界化——王岳川教授比较文化访谈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陆刚;;译语文化视域下的共性与个性[J];武夷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秦桂敏;;浅析丁肃清新散文的文化意蕴[J];小说评论;2011年S2期
5 廖思湄;;文学信息传播中的语言文化变异[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12期
6 胡yN文;;试论西方文化视域下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J];理论导刊;2011年06期
7 沈新林;;近古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收获——简评《文化视域中的近古文学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16期
8 梁晓波;谭桔玲;;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式的束缚效应[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9 宋一苇;诗性、神圣性与人的无限敞开性——关于艺术与宗教的文化哲学研究[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10 王晓朝;文化视域与文化心态[J];浙江学刊;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玉兰;吴文峰;;运动队文化建设与运动员形象塑造关系研究[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2年
2 邵继成;;科技文化在反邪教斗争中的功能解构分析——文化视域下反邪教方式的探析[A];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防范抵御邪教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反邪教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打造精品力作 推进文化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2 洪霁;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吁求[N];文艺报;2013年
3 中共淮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 市教育局局长 朱亚文;实现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互融贯通[N];江苏教育报;2009年
4 本报特约评论员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宗教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 叶小文;“文化中国”与“文化宗教”[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 叶小文;增强宗教的文化性 建设“文化宗教”[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梁玖;跨文化视域比较的意义[N];中华读书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王咏梅 华跃;淮安: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学校文化[N];江苏教育报;2009年
8 淮仲;淮阴中学:让“传承光荣,,追求卓越”成为精神支柱[N];江苏教育报;2009年
9 白长青 程义伟;一位学者的文化后院[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王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视域[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兴宝;文化视域中的宋词意象初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力波;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姣;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探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柯涛;创新型国家视野下的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3 倪蓓;文化差异引起的汉英词义的非对应及其异化翻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4 陈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中西文化融会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5 龙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不平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颖;文化视域中台湾电视女性形象建构分析[D];西北大学;2012年
7 乔大勇;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北大学;2013年
8 荣秀秀;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樊超;跨文化视域下的语言文化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0 蒋艳丽;多重文化视域下的“姐妹情谊”书写[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79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179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