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朱子语类》中“把来”结构的词汇化及“把”“来”的语法化过程

发布时间:2018-01-28 11:15

  本文关键词: 《朱子语类》 “把来”结构 词汇化 语法化 出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朱子语类》中的"把来"结构经历了一个词汇化以及构词要素语法化的过程。《朱子语类》中的"把"和"来"分别有"把1、把2、把3"和"来1、来2、来3"等等多个语义,而词汇化的"把来"结构却只有"把1来3"一种结构语义关系。"把来"形成的动因和机制是NP话题化以及"把1"与"来3"词汇化的结果。"把来"的动词性体现了"把"的动作义和"来"的趋向义的回归,体现了语言在句法演变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方向性。"把来"的形成表明,"把来"各要素的语法化与结构的词汇化是两个互相影响的不同进程。
[Abstract]:< > "zhuziyulei in the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a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of word building elements. < zhuziyulei >" "and" "respectively" 1, 2, 3 and 1, 2, 3 "and so on a semantic, and vocabulary" to "only" 1 structure 3 "a structure of semantic relations." the motiva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NP" and the topic is 1 "and" 3 "lexicalization result." the verb "reflects" the return of "action" to "the meaning and direction meaning, reflects the stability and direc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language syntax." to "the formation show that" the "vocabulary grammar and structure of the elements of the two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different process.

【作者单位】: 重庆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把来”是《朱子语类》[1](以下简称《朱》)中的常用句式,它在《朱》里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发展脉络。如:(1)伊川曰:“‘执,谓执持使不得行。’如何?某说此‘执’字,只是把.此两端来.量度取中。”曰:“此‘执’字只是把.来.量度。”(4·1525)①“此‘执’字只是把.来.量度”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储泽祥;曹跃香;;固化的“用来”及其相关的句法格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2期

2 董秀芳;;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9年05期

3 刘丹青;先秦汉语语序特点的类型学观照[J];语言研究;2004年01期

4 何洪峰;;先秦介词“以”的悬空及其词汇化[J];语言研究;2008年04期

5 刘培玉;;有关“把”字句里表示处所的“从L”的几个问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刘培玉;赵敬华;;把字句里介词“把”前面的成分[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蔡德贵;;韩国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传播与徽州和谐社会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王云云;;北宋礼学的转向——以濮议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郭振香;;论胡炳文对朱熹《周易本义》的推明与发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维坤;;浅谈中国古代的诵读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王阳安;;宋元蒙学识读写教学理论与实践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9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9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于艳;《“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晶晶;《孟子》的介词“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2年04期

2 汪维辉;“所以”完全变成连词的时代[J];古汉语研究;2002年02期

3 田范芬;连词“以及”的历史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4年01期

4 董秀芳;;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J];古汉语研究;2006年02期

5 龙国富;;试论“以”“持”不能进入狭义处置式的原因[J];古汉语研究;2007年01期

6 张月明;《论语》、《孟子》、《左传》中的“可以”[J];古汉语研究;1997年02期

7 王红厂;;“V前后”格式中动词的特点[J];汉语学报;2007年01期

8 彭睿;;构式语法化的机制和后果——以“从而”、“以及”和“极其”的演变为例[J];汉语学报;2007年03期

9 王兴才;;关于“之所以”[J];汉语学报;2007年04期

10 储泽祥;“一个人”的固化及其固化过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挺;马金山;李生;;基于词汇支配度的汉语依存分析模型[J];软件学报;2006年09期

2 李宗江;;去词汇化:“结婚”和“洗澡”由词返语[J];语言研究;2006年04期

3 徐时仪;;“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6期

4 邵敬敏;;说“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7年01期

5 盛银花;;“还有”的连接功能及其词汇化[J];语言研究;2007年04期

6 鲁克伟;韦汉;;死喻形成的多维考察——隐喻是如何被词汇化的[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刘红妮;;“一+N”的词汇化与语法化——以“一概”的个案研究为例[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刘红妮;;“一律”与“一概”的词汇化、语法化比较初探[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李雅;张建伟;;词汇的价值观念框架下的认知模式探微[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董祥冬;;“V+有”的词汇化进程[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应学凤;;“不大”词汇化试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昌静;;英汉双及物构式引申机制对比[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岩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汉语更接近“卫星框架语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匡芳涛;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应真箭;二语词汇学习软件中的词聚合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元;汉英视觉词汇认知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潘明霞;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6 卡丽娜;乌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刘晓然;双音短语的词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8 王洪涌;先秦两汉商业词汇—语义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品;人称系统中词汇与语法的互补[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梁金宝;藏语历史文献词汇统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欣;英汉新词词汇化程度对比分析[D];烟台大学;2009年

2 董玲玲;“V不得”的词汇化及其例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范宁;“何X”的词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张明友;“V不得”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5 崔贵兵;“V不C”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6 李芬;双音结构“X以”的词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红云;“然+X”词语的词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沈中平;时间词“X前/后”词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珂;汉语非短语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刘灵敏;否定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70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70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2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