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妈”流行的多角度分析
本文选题:辣妹 切入点:辣妈 出处:《兰州学刊》2012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辣妈"在近十年来的崛起、流行与由隐喻性思维引起的"辣"的语义泛化密切相关,此为内因,而人们在现实生活的表达需要与语言系统的表达空白所形成的词汇补位机制是催生"辣妈"流行的传播动因,此为外因。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得"辣妈"在汉语流行语中占得一席。
[Abstract]:The rise of "La Ma" in the past ten year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emantic generalization of "spicy" caused by metaphorical thinking, which is the internal reason. The mechanism of lexical complement formed by the expression needs of people in real life and the blank expression of language system is the cause of spreading the popularity of "hot mother", which is the external cause. So that "hot mother" in the Chinese catchword to occupy a seat.
【作者单位】: 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范干良;词族和词族中的空格及其作用[J];汉语学习;1989年02期
2 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年04期
3 胡建刚;;表达空位与“忽悠”流行[J];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英杰;评《马氏文通》的接读代字[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张炜;刘民刚;吴为善;;吴语“Vv+A”韵律结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张钟月;;英语句子的重音渗漏解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祁小莉;;从语义学角度谈“反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5 程骋;;从流行语看语义泛化及语义变化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6 杨洪升,杨武元;使动式在现代汉语中的生命力[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7 秦华镇;“X化”结构构成限制及条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刘红;;关联理论与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综合课教学——以《发展汉语初级汉语》(下)课堂教学为例[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沈皓;;意义的七种类型和英语词汇教学[J];才智;2012年12期
10 杨瑜;;“雷”的隐喻性语义泛化及其认知阐释[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陆红艳;;非范畴化视角下的多义性分析[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谢婷玉;;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型词典释义中的应用——以《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第八版)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高军;;隐喻与英语学习词典中一词多义词汇的释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张洋;;汉语韵律的语篇功能与对外汉语教学[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蔡莲红;王永鑫;杨鸿武;;韵律与语法、语义的协同处理[A];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富涛;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语简单谓动句句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乌吉斯古冷;蒙古语标准音朗读语句语调的起伏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于泽;书面韵律信息的作用及其加工机制的即时加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阳;基于框架语义学的语篇连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邵磊;大连时尚店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芳;《越策越开心》语言艺术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胡玉国;《型世言》处置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滕芳梅;语境化的中学英语词汇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卢艳艳;动词“打+N”的语义语法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薇;文化视角下的英汉词语理据性对比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范干良;词族和词族中的空格及其作用[J];汉语学习;1989年02期
2 邵宜;近年的新词语研究[J];学术研究;2004年09期
3 邹嘉彦,游汝杰;当代汉语新词的多元化趋向和地区竞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4 国家语委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课题组 ,于根元,王铁琨,孙述学;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婷;“X上”和“X里”的认知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刘芳;;行业语的泛化及其认知基础[J];语文学刊;2010年05期
3 应学凤;;“饕餮”词义和色彩的变化[J];中国科技术语;2007年02期
4 彭晓;;试论当代汉语新词语的衍生动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伍巍;王媛媛;;南方方言性别标记的虚化现象研究[J];中国语文;2006年04期
6 姜玲;语言的隐喻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贾志高;隐喻语言理解的语用和心理语言学阐释[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黄祖江;作为概念和语言形式的“隐喻”[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蒋国学;隐喻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李晓丽,郝如莉;浅论隐喻和转喻与词汇意义的发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张迪;李福印;;体验性假说:来自汉语颜色词语的验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刘扬锦;;语言的共性研究——英汉语“上”、“下”方位隐喻所反映的语言共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万书元;;论隐喻与象征[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6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张霄军;;隐喻和换喻的计算综述[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毛新耕;;英汉“情侣”隐喻的思维共性与个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朱一凡;;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现代汉语外来词语法化研究——以“客”为个案探讨外来词中存在的语法化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新国;;隐喻,文化的映射——论社会文化对隐喻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杜尚泽;习近平出席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授牌仪式[N];人民日报;2010年
2 新华社记者 赵青 杨士龙;加拿大汉语“粉丝军团”在扩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3 记者 赵青 杨士龙;汉语“粉丝”多自称“鸡蛋”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2 侯昌硕;衍生与借用—新时期旧词新义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郑敏惠;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邱斌;古今汉语方位词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王媛媛;汉语“儿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卫;语言共性:对英汉情态动词演变机制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2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3 许們;《庄子》隐喻、转喻造词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4 彭玉康;现代汉语通感的句法、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素峰;英汉报纸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6 丁薇;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田旭;英汉人体隐喻化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8 张慧芳;多义性在原型范畴理论上的认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闫妍;网络词语的认知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李磊;隐喻及其翻译[D];宁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82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82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