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逻辑转喻的认知机制探析

发布时间:2018-03-11 22:18

  本文选题:逻辑转喻 切入点:心理现实性 出处:《外语学刊》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逻辑转喻因其句法结构和语义理解的不一致性吸引了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基于语言的使用观和认知观,探讨逻辑转喻的认知属性及其认知机制。逻辑转喻本质上是认知的,是概念转喻与句法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心理上的完形和激活机制为基础,逻辑转喻可以理解为充当论元的实体名词作为事件框架中的一部分激活整个事件框架,这为逻辑转喻的意义理解提供心理可及。
[Abstract]:Logical metonymy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because of its inconsistency in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semantic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gnitive properties of logical metonymy and its cognitive mechanism based on the view of language use and cognition. Logical metonymy is essentially cognitive. Logical metonymy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nceptual metonymy and syntactic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psychological gestalt and activation mechanism, logical metonymy can be understood as entity nouns acting as argument to activate the whole event frame as part of the event frame. This provides psychological accessibility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logical metonymy.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意义进化视角的英汉语法隐喻研究”(12BYY008)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英语教学视阈下语法隐喻思维能力的实证研究”(11YJC740083)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逻辑转喻的认知语义研究”(L11DYY05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清;;试用概念合成理论解释博喻的认知机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2期

2 董桂荣;冯奇;;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理解的解释力[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黄燕妮;;简析转喻类型及认知机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4 张有军;;语法化与范畴化:语法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陈琼;;音译外来词的认知解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0期

6 程琪龙;;转喻种种[J];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7 彭志斌;;国内双关研究述评[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03期

8 管慧慧;;概念整合理论对漫画幽默的动态演绎[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汪文珍;;整合与映射——析幽默言语的认知机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吴海英;;中外数词文化含义研究综述[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尚新;;从英汉语对比角度谈体的中立化理论构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钱萍;吴念阳;陈淑梅;;空间加工图式对时间先后顺序概念理解的影响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赵彦春;;认知词典学发轫——关于词典学认知方法的探索[A];中国辞书论集2001[C];2001年

9 于云玲;杨一博;;哲学视角中的隐喻——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10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艳;短语结构语法与依存语法的心理现实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杨宁;汉语零形回指消解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3 周启强;英汉构词法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旺喜;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洪芹;动态词义识解论[D];河南大学;2007年

6 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金钟赫;现代汉语语序的认知机制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亚萍;体裁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瑾瑜;图式理论下的误解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2 左燕;科学隐喻的认知机制[D];贵州大学;2008年

3 陈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黄蓓;形容词衍生之强化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D];西南大学;2009年

5 杨略;交替传译的认知过程与认知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巩玉环;英汉语言中爱情隐喻概念系统的对比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7 严婷;英汉习语隐转喻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8 常亮;词义引申的认知机制及其对英语词典编纂的启示[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9 魏丽;偏义复词的功能与认知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薛霞;言语幽默的关联整合模式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00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00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8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