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文字类型“三相”分类法指瑕

发布时间:2018-03-15 08:04

  本文选题:文字 切入点:类型 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周有光的文字类型"三相"说认为,文字有"符形相"、"语段相"和"表达相",文字按照"三相"综合可以分为表形、形意、表意、意音、表音、音节、辅音、音素诸种文字。这种分类法是混乱而不科学的。它不仅在"三相"界说方面存在"三相"名称变化不定、"符位相"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语段相"的界定混淆了语言段落与语音段落、"表达法"的说明误解了字符表达语言的方法等毛病,而且在文字类型分类方面,还存在分类标准冗余重叠、类型归类没有分清分类层次、"表达法"分类混淆了文字的"表达法"与"造字法"分类、"表意文字"类型观错误等缺陷。
[Abstract]:Zhou Youguang's "three-phase" theory holds that there are "talismatic", "segmental" and "expressive"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the "three-phase" synthesis, character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rm, form, meaning, meaning, phonetic, syllable, consonant, etc. The classification of phonemes is confusing and unscientific. Not only does it vary the name of "three-phase" in the definition of "three-phase",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mbol phase" lacks a unified standard, and the definition of "phase" is confused. Language paragraphs and phonetic paragraphs, "expressions" instructions misunderstand the way characters express language, Moreover, in the aspect of character classification, there is redundancy and overlap in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the classification of type does not distinguish the classification level, the classification of "expression" confus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xpression" with "character making method", and the "ideographic character" is wrong in type view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H1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有光;;文字类型学初探——文字“三相”说[J];民族语文;1987年06期

2 周有光;;人类文字的历史分期和发展规律[J];民族语文;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良平;从汉字的发展过程看造字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白兆麟;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杨运庚,周海霞;古今字与通假字之辨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6 王丹;;带指事性质的象形字与指事字辨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7 何瑞;;原本《玉篇》异体关系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李家浩;战国竹简《民之父母》中的“才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索绪尔哲学语言观述评[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10 税昌锡;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语义特征的提取[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大遂;;常用汉字义系字族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梁彦民;;汉字笔画区别特征初步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朴兴诛;;对韩汉字文化教学[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4 孟柱亿;;韩汉孪生词对汉语学习的影响[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5 裴亚军;冯志伟;;用CFG文法研究汉字结构[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卫国;从医学人类学和科学社会学角度探讨压痛诊断方法[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2 韩同兰;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4 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i镁费芯縖D];浙江大学;2004年

5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7 沈澍农;中医古籍用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韩鸿;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琳;《说文解字》大徐注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2 刘新民;清代“说文学”专著之书目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2年

3 魏晓丽;《字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观性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5 王瑞烽;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基础汉语教材的汉字教学内容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6 赵立伟;《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俗字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付安权;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房振三;信阳楚简文字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10 蒋玉斌;(?)组甲骨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立华;;口语与书面语关系论——文字仅仅是记录口语的符号吗?[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刘禀诚;;栏目牌号与汉语标题[J];新闻爱好者;2010年12期

3 方燕勤;;“火星”字符的构成分析[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谢向阳;;阅读浅说[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6年Z1期

5 马效义;;文化变迁中新创文字的不可替换性意义分析——以哈尼、傈僳和纳西族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6 张中行;;辞达而已矣[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8年09期

7 王正;;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语篇符号间的衔接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02期

8 依斯特林 ,卫道治 ,费锦昌;文字的本质及其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下)[J];语文建设;1986年03期

9 彭曲云;范伟;;文字符号的图形化初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年01期

10 周有光;文字的体式变化和结构分类[J];语文建设;198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尚昭;吴支贤;;水族文字研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2 芒·牧林;;“戎书”集说[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3 芒·牧林;;匈奴文字初探[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黄荣生;;汉、英姓氏文化差异探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顺芝;;六书和汉字构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好林;;从民族古文字看文字的起源——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专题学术讨论笔录之三[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7 王锋;;方块白文的历史发展和现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8 芒·牧林;;古突厥文来源新探[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詹其仙;;浅谈汉字与书法的关系[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10 赵峰;;试谈异体字整理“从俗、从简”原则的偏颇[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秀荣;盲文的来历[N];中国档案报;2005年

2 巴蜀书社社长 段志洪;保存水书密码的故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杜峻晓;岩画古字 奥秘待解[N];人民日报;2005年

4 张涌泉;十年磨一剑[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苍海;曲中杂音:谈汉语文本中不和谐的字母词[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6 赵强;新象形时代[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陈青松;语词符号与人类文化符号现象的耦合[N];文艺报;2006年

8 记者 古隆媛;《中国水书》将于10月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9 雷振岳;用文化敬畏感消解母语边缘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10 贵阳学院教授 周国茂;布依文创制、修改、推行情况[N];贵州民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翟宜疆;水文造字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高慧宜;傈僳族竹书文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微;汉字的基本特征及其人文文化优势[D];吉林大学;2008年

2 王贞贞;甲骨文与玛雅文字的符号学意义比较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王峥;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信息文本的翻译[D];厦门大学;2009年

4 魏亮珍;汉字性质研究之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5 李雄伟;论法律翻译中的语用失误[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6 李然;论应用文写作中的语象[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7 胡竹;语词意义的神经认知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王霞;关于马丁的语篇语法隐喻分类的再思考[D];延边大学;2003年

9 陈莹莹;假借表达与汉语造字、造词[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10 宋平;王筠文字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15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15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2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