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立诚”关系辨
本文选题:修辞立其诚 切入点:修辞学 出处:《当代修辞学》2012年05期
【摘要】:在"修辞立其诚"这句话中,"修辞"是"修辞","立其诚"是"立其诚",二者并列,其间并无多大关联。"修辞立其诚"的本义当为"做会说话的好人",而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我们不反对普通意义上的"修辞要讲诚信"的通俗用法,但当代修辞学研究不应该以"修辞立其诚"为所谓的指导原则。语言交际中",诚"是需要论证和建构的。修辞学是语言科学,不是道德说教,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完全负担起移风易俗、匡时救世之重责。
[Abstract]:In the sentence "rhetoric is sincere", "rhetoric" is "rhetoric", "making it honest" is "establishing its sincerity", the two are juxtaposed, and there is no grea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rhetoric to be honest" is "to be a good person who can speak" rather than "to be an honest person." To tell the truth, "We do not object to the popular use of" honesty in rhetoric "in the ordinary sense. However,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rhetoric should not regard "rhetoric as its sincerity" as the so-called guiding principle.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honesty" needs to be demonstrated and constructed. Rhetoric is a language science, not a moral preaching, and there was no such thing in the past. In the future will not fully bear the burden of changing customs, when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for saving the world.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基金】: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11年度项目支持
【分类号】:H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希杰;;江苏修辞学三十年[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王希杰;;三性与修辞学——重读李晋荃《“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是修辞的要求吗?——兼谈修辞学的研究对象》[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王希杰;;文如其人与“修辞立其诚”[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肖书文;;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对“修辞立其诚”的理解——兼评王希杰与霍四通的争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高万云;鹿晓燕;;关于修辞学理论与方法的再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周强;;从西方修辞的视角看“修辞”与“诚”的关系[J];外国语言文学;2010年02期
7 王希杰;重读李安宅《意义学》谈学风问题[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8 霍四通;;抬头又见王晓湘——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中一桩公案之发掘[J];当代修辞学;2010年01期
9 王希杰;;与时俱进之江苏修辞学[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炯;二十世纪汉语修辞研究评述[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年01期
2 周强;;从西方修辞的视角看“修辞”与“诚”的关系[J];外国语言文学;2010年02期
3 高万云;;改革开放与中国修辞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汪洪亮;;建设科学理论与寻求“活的人生”——李安宅的人生轨迹与学术历程[J];民族学刊;2010年01期
5 霍四通;;抬头又见王晓湘——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中一桩公案之发掘[J];当代修辞学;2010年01期
6 霍四通;;《修辞学发凡》用例的当代学术价值[J];当代修辞学;2011年04期
7 汪洪亮;;李安宅的学术转型及时代动因[J];宜宾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影;修辞批评新模式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刚;李安宅的美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宗廷虎;论百年来与时俱进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方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高万云;鹿晓燕;;关于修辞学理论与方法的再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王希杰;重读李安宅《意义学》谈学风问题[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4 王希杰,何伟棠;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修辞学谈学术规范和学术腐败[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王希杰;略论“修辞立其诚”[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王希杰;胡怀琛的修辞学研究及其争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钟志平;简论王易的语体风格研究[J];修辞学习;2005年02期
8 刘亚猛;;二十世纪美国修辞的宣言——评韦恩·布斯的《关于修辞的修辞:对有效交流的求索》[J];修辞学习;2006年05期
9 钟志平;;简论王易的辞格研究[J];修辞学习;2006年06期
10 邵敬敏;;探索新的理论与方法 重铸中国修辞学的辉煌[J];修辞学习;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立志;修辞学理论的现代化进程——从宗廷虎、李金苓先生的学术贡献看修辞学的发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王占馥;研究修辞学史的一座丰碑——读《中国修辞学通史》[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姚亚平;中国修辞学史研究的学术倾向与前沿课题[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4 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东疆学刊;1985年01期
5 丛欣;;首届国际修辞传播学前沿论坛在北大举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王希杰;修辞学史家宗廷虎对修辞学的贡献[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7 骆小所;;修辞学研究要接受历史的教训[J];云梦学刊;1993年01期
8 疏志强;宗廷虎先生修辞学研究述评[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9 王希杰;;李义山《杂纂》的修辞观[J];思维与智慧;1993年04期
10 宗廷虎,陈光磊;历史赋予的责任——谈《中国修辞学通史》的撰写[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庄关通;;江苏修辞学会学术研究氛围对我的影响[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2 曹剑芬;;汉语韵律切分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线索[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陈东有;;江西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总结讲话(代跋)[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语言理论的新发展——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语言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郭祖仪;;荀子《正名》篇的心理语言思想初探[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6 朱峰;;显性和潜性——语言学中的新概念——读《修辞学通论》[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7 周洪波;;他深深地迷恋着语言学——读王希杰《这就是汉语》[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8 朱峰;;显性和潜性——语言学中的新概念——读《修辞学通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9 王希杰;;修辞研究,修辞学史,修辞学评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10 李晗蕾;;重读《汉语修辞学》[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一个世纪后,,地球上的语言将会减少一半[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刘茜;《汉语方言地图集》填补语言学空白[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本文为周有光孙女周和庆整理、提供;语言学:我业余的爱好[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江涛;北京召开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N];文学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陈洁;特等奖“照例”空缺[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浙大;东汉魏晋疑伪佛经的语言学鉴别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张骅;继往开来,推动我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语言研究创新要关注:前沿、文献、理论与写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庞兆麟;迎来文字改革的春天[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10 李开 南京大学中文系;说“言”道“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红;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D];复旦大学;2005年
2 卡丽娜;乌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雒自清;语义块类型、构成及变换的分析与处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声学研究所);2004年
4 高海洋;北京话常用词社会分层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张莹;译学观念的演进和冲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王望妮;中美政府首脑记者招待会语言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孙国俊;语言歧义及其消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张玉芳;演讲话语象征性互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田良臣;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平;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红;翻译研究的新课题[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2 钱英娇;当代合同语言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俊勇;写作基本规律再认识[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4 赖阳;试论语用的基本原则[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程艳梅;贾公彦语言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龚潇;[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7 周满伟;邢f:语言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莉萍;[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9 徐萍;翻译中的词汇空缺[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冯欣;品牌命名问题的综合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658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586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