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汉藏谚语的特征及译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7 17:35

  本文选题:谚语翻译 切入点:译法 出处:《西藏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翻译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对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起到重大的影响,藏汉两民族也一样,依靠翻译来弥补各自文化的不足,丰富自己的文化。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谚语是言语中的精华,它反映了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生活哲理,学习和研究谚语文化不可缺少的。因此,本人选汉藏谚语的特征及译法研究为论文题目,本论文绪论和结论外,正文分为四章。绪论中论述谚语翻译的现状和本人撰写该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谚语总论中论述民间谚语的概论,来源及特点。 第二章:谚语的语法中详细地论述谚语翻译的三种译法,用比较藏汉谚语列来阐述三种译法及其他的特征。 第三章:谚语翻译的纠正中论述经常在谚语翻译中出现的句子和意义上的误译及其他纠正的方法。 第四章:谚语翻译中的几点注意事项中用译列来论述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去解决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谚语的风格及深浅含义等。
[Abstract]: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cultural exchange among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of all ethnic groups. Similarly, the Tibetan and Chinese nationalities rely on translation to make up for their cultural deficiency and enrich their own culture. Langu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tool for human beings. Proverbs are the essence of speech. They reflect a nation's social system, local customs, philosophy of life, learning and studying the culture of proverb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and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writing this paper. Chapter one: the introduction,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proverbs. Chapter two: the thre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proverb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in the grammar of proverbs, and the thre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other features are explained by comparing Tibetan and Chinese proverbs. Chapter three: the correction of proverbs in the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often occurs in the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and mis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 and other methods of correction. Chapter four: in the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the author discusses how to solv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the style and meaning of proverbs, and so on.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21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杰;;论《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张立驰;程立中;;简论亳文化的地域特色与现实意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王丽娟;;试析多元文化视野下民族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蔡亮亮;刘金娟;;俄罗斯文化双重性新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9期

6 胡劲松;20世纪德国的文化特质及其教育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7 龚晓林;;兴义刘显世家族文化探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8 刘定富;;草根者的名片——谈梁山好汉的绰号[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1期

9 赫然;;法文化一般理论探析[J];长白学刊;2007年06期

10 赖永兵;;三峡纤夫文化价值论析[J];长城;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袁春艳;;我国新农村建设下的民族教育立法思考[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4 时平;;关于中国海洋军事文化基本内涵的探讨[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何求斌;;析《水浒传》对金庸小说的影响[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6 林元跃;唐自力;;中国灯饰文化与美学研究——以“南国灯城”自贡为例[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国栋;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洪春;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龙运荣;大众传媒与民族社会文化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6 张冉;文化自觉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恒生;文明的理性偏向与重建:走向和谐的文明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杨春禧;合作社主体法律制度的一般原理[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涯;电子媒介传播与嘉绒“达尔尕”口承教育的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刘慧;中国检察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燕芳;《儿女英雄传》亲属称谓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胡健;X小学教师文化现象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玉鲜;傣族与云南其它民族干栏民居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孙磊;县域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山东大学;2010年

5 张凝;金庸小说复仇主题的西洋化进程[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蒋君;非正式制度在我国矿业城市转型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汪丽娜;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周婧;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建设[D];吉林大学;2011年

9 邓昭华;城市化背景下乡土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李宝石;《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多元文化类型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72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72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a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