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国际论坛在上海大学举办
本文选题:语言接触 切入点:上海大学 出处:《中国语文》2012年02期
【摘要】:正2012年1月7日至8日,"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国际论坛在上海大学召开。这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上海市语文学会、上海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由上海大学上海方言与
[Abstract]:January 7, 2012 to 8, "language contact and language comparison" International Forum held in Shanghai Univer. This forum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Chin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Chinese society of Shanghai City, jointly organized by the College of Shanghai Univer, Shanghai Univer and Shanghai dialect
【分类号】:H0-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国栋;刘潇;;混沌语言学视角下的外来词处理策略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陈建伟;;语言接触中方言特征的易位研究——以临沂方言为个案[J];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步连增;;南方汉语中量词定指现象来源初探——以桂南平话为例[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4 谭晓平;;苗瑶语的动结式[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杨春宇;邵大艳;;华夷变态:东北俄式洋泾浜语的历史钩沉——东北亚语言接触与都市语言建设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林清书;;再说武平中山军家话与客赣方言的关系[J];龙岩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陈才佳;杨璧菀;;贺州濒危标话方言岛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年02期
8 龙海燕;;关于语言接触的几个特点[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9 杨秀明;;中国本土与海外闽南方言声调差异及其成因[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阮咏梅;;浙江温岭的一个闽南方言岛——箬山话[J];方言;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时仪;;略论语言接触与文白转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陈保亚;;全球化语言接触背景下的多语现象和多语制研究——建立语言遗产保护和多民族互协共存的科学依据[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3 陈原;;在文化背景接触下进行的语言接触——社会语言学札记[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孙宏开;;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5 余京辉;;港式中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影响及培训策略[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朱庆之;;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佛教汉语研究的新视角[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7 王宇弘;;从形态学角度看现代汉语词法的欧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邹振环;;丝绸之路:文明对话之路上的《华夷译语》[A];“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孙德金;;语言与语言应用研究的新视野——“2005·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语言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5年
10 杨盈;庄恩平;;跨文化交际能力——21世纪外语人才的必备素质[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伍人;转型期,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N];文汇报;2006年
2 徐敏;上海方言文字可以写出来[N];解放日报;2007年
3 周振鹤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澳门番语杂字全本》简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禹言;一部大型语言国情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袁志勇;“字母词”走进日常生活[N];科技日报;2007年
6 邸永君;毕苏语研究的重要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禹岩;民族所少数民族语言合作项目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8 刘丹 滕育栋;透视汉语“内冷外热”的尴尬[N];中国文化报;2006年
9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黄行;语言翻译与语言多样性[N];中国民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4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江燕;南昌话和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顾钦;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8 谭晓平;江永勉语与汉语的接触与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王晓梅;广西融水诶话声调形成的优选论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10 朱一凡;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变迁(1905-1936)[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伟;现代汉语外来类词缀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赵镜;昭觉县新城镇彝汉语言接触情况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夏莲;语言接触和语言迁移[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4 金丽娜;语言接触中的句法演变[D];湘潭大学;2010年
5 贺珍;社会语言学视角的俄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万云文;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向塘(新村)方言语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文波;广西壮语区地名与壮汉语言接触、文化交融初探[D];广西大学;2004年
8 赵福林;语言接触所引发的蒙古语词汇变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9 阿不都若夫·塔吉;汉维语言接触中汉语对维吾尔语的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10 秀媛;语言接触所引发的鄂尔多斯土语语言结构演变[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732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73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