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拉祜语的差比标记及其探源

发布时间:2018-03-29 21:35

  本文选题:差比句 切入点:结构形式 出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拉祜语差比句的肯定式有单标记和双重标记两种标注方式,否定式直接否定比较结果。从历史发展看,拉祜语差比句的比较标记是"自源标记",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方位词语法化而来,另一是由程度副词语法化而来。二者能共现在同一差比句中,相互间存在互补竞争关系。
[Abstract]:The positive form of the difference comparison sentence in the Lahu language has two kinds of tagging methods: single marker and double marker. The negative directly negates the result of comparison. The comparative marker of Lahu's difference comparison sentence is "autogenic marker", which has two sources: one is from the locative lexical method, the other is from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degree adverb.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基金】:云南民族大学刘劲荣教授主持的国家级社科家基金项目“彝缅语言比较语法话语材料数据库建设”
【分类号】:H2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金铭;;从类型学视野看汉语差比句偏误[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光明;;单音动词后“往”的语法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2 于秀金;;信息结构脱离语境句法实现的动因探讨[J];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04期

3 习晓明;标记模式与蕴涵共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朱锡明;口语中的“X什么”与“X什么X”句式[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5 林素娥;;汉语否定副词“不”“没”的类型学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6 邵敬敏,罗晓英;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研究[J];汉语学习;2004年05期

7 储泽祥;“十五”期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J];汉语学习;2005年01期

8 张秀松;;动结式中“见”字的语法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李洁,张伟;苦聪话概况[J];民族语文;2003年01期

10 李洁;拉祜语的并列结构复合词[J];民族语文;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钟明荣;谢双园;;古今介词类型之比较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艳;汉藏语四音格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刘伟;现代汉语代词隐现的动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3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曹跃香;现代汉语“V+子/儿/头”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马晓红;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D];复旦大学;2005年

6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额尔敦朝鲁;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语动词语义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9 李遐;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秀金;英汉信息结构的句法实现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2 汤玲;现代汉语NP_K次范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燕;“在黑板上写字”类歧义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4 刘辉;从生成语法看汉语动词同宾结构的句法归属[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段茂升;古汉语“如、若、然、焉、尔”语法化过程考察[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徐朝红;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介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彭晓辉;表时间的“等”字结构及其句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全丹丹;程度副词与否定副词连用的多角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醍;现代汉语处所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10 史彩霞;与虚词有关的语序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茗;比字句结果项与比较点的联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当代语言学;1997年02期

3 戴昭铭;天台话的几种语法现象[J];方言;1999年04期

4 汪国胜;湖北大冶方言的比较句[J];方言;2000年03期

5 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年03期

6 戚晓杰;;《醒世姻缘传》“比”字句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6年01期

7 车竞;现代汉语比较句论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沈红丹;含有“还”的比字句的语用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9 刘慧英;小议“比”字句内比较项的不对称结构[J];汉语学习;1992年05期

10 金琮镐;韩·中比较程度副词与[+关系]述语共现对比——以“更”和为中心[J];汉语学习;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卢福波;;汉语比较句中肯定式与否定式的不对称现象[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史银Y,

本文编号:16829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829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c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