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类到例转换的“有定”范畴认知解释
本文选题:类与例 切入点:有定与无定 出处:《求索》2012年02期
【摘要】:现代语言哲学奠基人维特根斯坦认为,语句必须合乎逻辑语法而且其中的名字必须有指称,语句才会有意义。在概念结构中,名词侧重标示事物,动词侧重标示关系和过程。在名词性词语的指称功能中,"有定"、"无定"是其核心问题。本文认为思维范畴化的成果以类的形式储存在语言的词汇中,语言系统有一整套由类向例转化的步骤,包括具体化、量化和语境定位。量化后的名词短语实现了从类到例的实质性飞跃,而定位则进一步把名词短语的所指在语境中进行了安置。有定和无定是名词短语在由类到例转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指称功能。无定停留在经历了量化却没有定位的阶段,有定则更进一步,实现了在语境中的确切定位。
[Abstract]:Wittgenstein, the founder of moder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believes that sentences must be logical grammar and that their names must have references in order for them to make sense.In conceptual structure, nouns emphasize things, verbs show relationships and processes.In the referential function of noun words, "definite" and "indefinite" are its core problems.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results of thinking categorization are stored in the vocabulary of language in the form of categories, and the language system has a whole set of steps from class to example, including concretization, quantification and contextual orientation.The quantized noun phrase has realized the substantial leap from category to example, while the orientation has further placed the noun phrase's reference in the context.The definiteness and uncertainty are the referential functions of noun phras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class to example.Uncertainty stays in the stage of quantification but no orientation, and some rules go further, realizing the exact positioning in context.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
【分类号】:H1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小兵;;语言哲学中的指称论(名实论)与翻译的意义观[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潘文国;语言哲学与哲学语言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李二占;;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杨凯;赵艺;;试析普特南对乔姆斯基“天赋假说”的批判[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5 陈志杰,常焕辉;论沉默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功能——以《紫色》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6 王跃平;语词的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夏国军;语言逻辑与形式化[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丰国欣;Paradigm:语言通约之基石[J];理论月刊;2004年07期
9 高利民;语言的朝霞——《庄子》卮言刍议[J];兰州学刊;2005年02期
10 陈波;分析哲学在北京大学[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楼巍;许为民;;技性科学观:科学的当代性和复杂性[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2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2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4 杨丽娟;原型理论与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文化批评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荣光启;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7 李凤章;登记限度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但昭彬;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鲁定元;文学教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尚英;分析语用模糊在财经语篇中的应用——以艾伦·格林斯潘的财经评论为例[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2 毛德兵;民法解释学的哲学反思[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李菁;古典存在论的现代转向[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4 魏明;论冯契的本体论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戴颖;翻译过程中意义的哲学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徐珞翰;中小学文学教育问题初探——兼论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海波;语言游戏论与自然语言量化结构[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8 闫金萍;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D];延边大学;2004年
9 郑宏伟;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理论透视[D];黑龙江大学;2004年
10 朱军;现代汉语复杂宾语的语义特点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19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1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