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创造论
本文选题:语境 + 创造 ; 参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摘要】:语境不仅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是创造的。语境是由参与社会互动的人,在一定目的的驱使下,实施一定的言语行为,从而引起的或者激活的、参与言语行为和意义生成、参与言语行为和意义理解的因素构成的。语境有说者语境和听者语境之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创造的重要源泉。任何言语交际都是一个包括说话者和听话人双方的活动,因此创造是双方的创造。目的原则支配语境创造。言语交际互动中,互动双方角色等等因素不同,因此语境创造方式、创造程度、创造效果、创造主动性不一样。语境创造有程度之分。
[Abstract]:Context is not only dynamic, changing, but also creative.Context is made up of the factors that the people who participate in social interaction, driven by a certain purpose, carry out a certain speech act, thus cause or activate, participate in the formation of speech act and meaning, and participat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speech act and meaning.Context is divided into speaker context and listener context,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reation.Any verbal communication is an activity involving both the speaker and the listener, so creation is the creation of both.The Skopos principle dominates contextual creation.In verbal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the roles of both sides are different, so the way of context creation, the degree of creation, the effect of creation and initiative of creation are different.Context creation has its degre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6BYY051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廖美珍;“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下)——语用话语分析新途径[J];修辞学习;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尔艳;广告语中的心智世界[J];商业研究;2005年11期
2 陈明芳;贺莉君;;文化语境对话语的制约[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胡绪雨;胡绪峰;;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承运人责任基础立法中目的理性[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尚永华;语言学的语境问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冯广艺;张春泉;;和谐社会与和谐语言建构[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6 唐魁玉;邵力;;文化人类学视阈中的田野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周芳;;社会学视野中的博客互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01期
8 陈凌燕;傅广生;;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中的语境制约及应对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9 王道英;汉语语用研究概述[J];汉语学习;2003年04期
10 徐剑;;行为理论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田云刚;李卫朝;;对话的和谐意蕴[A];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07年山西省哲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薛冰;;试论公共管理的逻辑结构[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唐勇;;共识规划——通往和谐社会之路[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阿不力米提·优努斯;维吾尔象征词及其文化含义[D];新疆大学;2003年
2 马红妹;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上下文语境的表示与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3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南哲镇;唐代讽谕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关锋;论马克思的实践理性[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沈晓敏;对话教学的意义和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但昭彬;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胡霞;认知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冯军;刑事判决的合法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岚;广告语中对读者的心理顺应[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2 胡海娟;庭审提问的顺应性动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3 孙静;论语境顺应[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徐玉红;试论广告文案创作的语境视角[D];苏州大学;2002年
5 王e,
本文编号:1739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39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