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现代汉语轻转复句的语义类别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6 16:07

  本文选题:现代汉语 + 轻转复句 ; 参考:《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轻转复句是一类非典型转折意义的转折复句,有关它的语义界定、形式标记以及其内的语义类别研究,一直以来,都比较模糊零散而不系统。本文在吸收前人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对“轻转”的语义从两个方面做了阐释:一是语用层面,即前后分句的语句意义上存在差异或部分对立,但是说者并不突出这种差异或对立,便使用相关的关联词、话语标志或信号词在语气上表现得轻缓、委婉。二是语义层面,即前后分句的语句意义上不存在直接对立,而是语义上的递进、补充或转换等。同时,对轻转复句内部的语义类别,我们做了系统性的划归:一是当前后分句语义上呈现一定对立,转折时,说话人一般为了顾忌听者的感受,,不直接使用语气较重的转折词而是使用缓和语气的转折词来联结,其一是委婉语气,其一是宽慰语气;二是当前后分句语义上不呈现直接对立,反而是为了强调语义上的递进、补充和转换而使用转折关联词来标示。
[Abstract]:Light complex sentence is a kind of transition complex sentence with atypical turning meaning. Researches on its semantic definition, formal markers and semantic categories within it have always been rather vague and fragmented.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related achievements of predecessor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light turn"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the pragmatic level, t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clause is different or partial opposition.But the speaker does not highlight such differences or opposites, so they use relevant relevance words, discourse markers or signal words to express gently and euphemistically in tone.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no direct opposition in 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clause, but the progressive, complement or transformation of the semantic meaning.At the same time, we make a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semantic categories within the light transition complex sentence. One is that the semantic aspects of the current post-clause present a certain opposition. When turning, the speaker is generally concerned about the feelings of the listener.Instead of directly using the transition words with a heavier tone, they use the transition words of the moderating tone to connect. One is the euphemism, the other is the consolation; the other is that the current post-clause does not present a direct opposition in semantic terms, but rather in order to emphasize the semantic progression.Complement and transform, and use the turn of relevance words to indicate.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宝梁;谈英汉复句关联词的异同[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3年00期

2 王俊鸣;;复句中的解证关系[J];语文研究;1985年03期

3 杨子晴;;谈谈复句形式[J];思维与智慧;1988年03期

4 王忠良;推理与其语言形式对应关系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王秀丽;汉语选择关系复句的语用意义[J];汉语学习;1994年04期

6 肖伟良;关于“虽然……但是……所以……”这类复句的层次分析[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3期

7 李敏;汉语复句理论的发展轨迹[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张勇谦;非因果关系复句能表达推理吗?[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9年02期

9 贾一周;丰硕信息量的载体──复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10 马钧;“现代汉语”课如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卫国;;名词短语:定语、中心语的语义类别及定中搭配[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胡金柱;沈威;杜超华;;基于规则的复句中的关系词标注探讨[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原新梅;;《现代汉语词典》3—5版对字母词语的语义类别和释义变化[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胡金柱;沈威;杜超华;罗进军;;基于渡越矩阵的复句关系词自动标注初探[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扎洛;索南仁欠;;汉藏机器翻译中复句的翻译规则研究[A];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唐永明;王小捷;文娟;;基于关联词的复句语言模型[A];第三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陆国君;;英语使动结构的复合空间理据及语义类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邵爱惠;毕彦超;韩在柱;林楠;;词类信息表征的语法机制:来自一例动词特异性损伤个案的证据[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李晋霞;刘云;;面向计算机的二重复句层次划分研究[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易绵竹;姚爱钢;;一种基于语义词典的俄语文本自动语义分析技术SemLP[A];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分号前可用冒号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2 王一民;不宜滥用“然后”“的话”[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刘灵芝;高考“句式仿写”解题思路浅析[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4 刘孚岩;书面表达的序列训练[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5 汪茂吾;如何设计人性化的语文练习题[N];中国教师报;2003年

6 何广见;从一条环保标语说起[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7 卢卓群;研究汉语句法机制的力作[N];光明日报;2005年

8 礼泉阡东中学 罗爱萍;中学语文教学淡化语法之我见[N];咸阳日报;2009年

9 范庆元;瞄准标志词 辨病快又准[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10 刘宏宇(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开封市大厅门小学);是他,带我走入语文之门[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春华;现代汉语欧化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程书秋;现代汉语多项式定中短语优先序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琼;汉语复句书读前后语言片段的非分句识别[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舜婷;汉语主从句间回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许浩;《名公书判清明集》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祁峰;现代汉语焦点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黄婉梅;黎氏语法体系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王国旭;新平彝语腊鲁话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蔡英杰;《孙子兵法》语法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10 胡广寰;基于内容图像检索中图像语义分类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娜;中小学生对复句的理解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2 裴珍和;汉韩“才(?)”字复句句式对比[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春洋;《博雅汉语》与《语法等级大纲》句型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4 周雄才;“不说”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胡承佼;儿童语言中的复句[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6 唐凤燕;现代汉语“即使”复句探析[D];暨南大学;2003年

7 王地娟;现代汉语复句基本问题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之东;若干成对关联词使用情况的考察与分析[D];安徽大学;2011年

9 王小郴;复句的预设和复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徐静;“别说”递进复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59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59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d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