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韩礼德语境模型与认知隐喻的构建与解读

发布时间:2018-04-28 14:08

  本文选题:韩礼德语境模型 + 隐喻 ; 参考:《山东外语教学》2012年01期


【摘要】:韩礼德的语境模型包括三个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他认为语境因素和语义结构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借用韩礼德的语境模型对词汇隐喻、语音隐喻和语法隐喻等多种隐喻形式展开分析,可以多角度显现语境因素对隐喻构建与解读的制约性,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完成对认知隐喻的理解和把握。
[Abstract]:Halliday's contextual model includes three variables: field, tenor and form. Halliday holds that there is a one-to-on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xtual factors and semantic structure. Using Halliday's contextual model to analyze various metaphorical forms, such as lexical metaphor, phonetic metaphor and grammatical metaphor, can reveal the constraints of contextual factors on metaphor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t is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cognitive metaphor.
【作者单位】: 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魏纪东;;论语用语境对篇章隐喻的影响[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2期

2 张法科;邵新光;;英语语法隐喻的认知理据及语篇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9年04期

3 李勇忠,李春华;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6期

4 文旭,罗洛;隐喻·语境·文化——兼论情感隐喻:人比黄花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5 赵霞;;论隐喻识解中认知语境的制约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晶;刘景霞;林俐;;从隐喻的角度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汪海波;薛澄岐;佘醒;郭会娟;;图形用户界面的隐喻设计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汤英莎;;从语境因素看就职演说的语言特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王宝;;隐喻的分类视角及其语篇建构功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秦秀芳;朱洁;;言语隐喻与非言语隐喻的对比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6 张慧;崔岩;;标志符号和语言的隐喻认知推理过程相似性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7 王雪孺;;《雪夜林边驻脚》的认知文体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8 杨学敏;;“互文”=无限释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9 周娟丽;;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观看委婉语的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10 任园园;;英语中的句法歧义分析与歧义排除策略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超;毕玉德;;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韩国语隐喻知识库构建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2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4 姚喜明;毛瑞蓓;;概念整合与动物习语的翻译[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高贞;;名词化与语法隐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高军;;隐喻与英语学习词典中一词多义词汇的释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林雄奇;;Halliday语法隐喻的诗性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苏岚;;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徐超;;面向汉韩机器翻译的隐喻研究及隐喻知识库构建设想[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5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荣;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漆捷;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肖建喜;隐喻对针灸学经典理论建构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文姣;“以水取譬”—从认知角度考察汉语中“水”的概念隐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玉婷;汉语会话他启自修型修正的互动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顾铮;英汉比喻类颜色词语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晓东;从以知语言学角度谈新闻英语中隐喻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沈炜;从美联理论的角度分析侍意隐喻的作用及其理解过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史谦;经济语篇中隐喻及其文化根源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缪道蓉;英语名词化的认知功能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袁毓林;认知科学背景上的语言研究[J];国外语言学;1996年02期

3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4 管振彬;浅谈语法隐喻及其实际意义[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郎天万,蒋勇;从认知角度拓展韩礼德等对英语语法概念隐喻的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6 李勇忠;隐喻的语用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03期

7 蔡碧霞;;隐喻相互参照映射在语法和概念共建下的理解与描述[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2期

8 张延君;现代英语短语动词名词化探析[J];山东外语教学;1996年04期

9 李丽生,马艳;试论语境对修辞的制约[J];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04期

10 吴剑锋;;隐喻·语法隐喻·认知[J];宿州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红霞;;隐喻在致使句的扩展中的作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陈正金;;从认知角度看隐喻与中学英语教学[J];知识经济;2010年01期

3 温凌云;;从隐喻的认知解释看英语词汇教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32期

4 赵彦荣;;浅析英语修辞格中的隐喻(Metaphor)[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02期

5 李诗平;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认知功能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6 孙志农;仇旭;;当代隐喻研究的两种路径[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刘平;;Lakoff笔下隐喻的特点、问题及启示[J];宿州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陆汉英;;英语与法语中“光”的概念隐喻的相似性研究[J];法国研究;2007年02期

9 梁改萍;;论隐喻在英语经济类报刊文章中的应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夏珊;;朱丽叶是太阳——浅议词汇隐喻的认知相似性[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增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西方隐喻研究管窥[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2 杨成虎;;喻体的事件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于云玲;杨一博;;哲学视角中的隐喻——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4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彭懿;;《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新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傅敬民;;英语特殊隐喻研究及其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孟蓓;;认知角度的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共性及个体差异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李淑清;隐喻的修辞和认知功能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2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修辞学:“交叉学科”抑或“跨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扬锦;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3 常凌;自恋时代: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宗金;心理学的意义空间[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李艳芳;批评性语篇分析修辞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段运冬;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10 安军;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燕;从认知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英语词汇及其隐喻意义[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周妍;中英成语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洋;对隐喻本质的重新思考[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4 马立敏;汉语者英语学习中母语迁移的隐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5 朱红雷;《红楼梦》中隐喻的可译性降低的原因探讨[D];西南大学;2009年

6 郭威;惠特曼诗歌中隐喻的认识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7 彭静;诗歌隐喻的功能性解读及其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冯向东;词汇教学理论及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7年

9 赵佳;英诗中的隐喻及其汉译[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丽;新闻英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15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15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6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