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替代话语的析解——“外延内涵传承说”认知—心智再阐释

发布时间:2018-04-28 19:45

  本文选题:外延内涵传承 + 隐喻性表达 ; 参考:《外语教学》2012年01期


【摘要】:隐喻性话语除隐喻以外,还有一些技巧语言的说法,都是以替代为特征的,如夸张、委婉语、隐语、歇后语等。这些表达的生成机制,基本上是替代和被替代成分之间的外延内涵的传承。我们尝试从概念外延内涵的传承,对这些以替代为核心手段的隐喻性表达的成因做了统一的认知—心智的解释。由于它涉及多种的修辞表达现象,"外延内涵传承说"可望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还由于它涉及人们认识事物的类层级结构,因而也会有值得注意的理论价值。
[Abstract]:In addition to metaphor, metaphorical utterances are characterized by substitution, such as exaggeration, euphemism, aphorism, allegorism and so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se expressions is basically the inheritance of the extension connotation between the substitute and the substituted component. We try to explain the causes of thes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with substitution as the core me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extension. Because it involves a variety of rhetorical expression phenomena, "extension connotation inheritance theory" is expected to have a better application prospect, and also because it involves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kind of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things, so it will also have a theoretical value worthy of attention.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徐盛桓;;外延内涵传承说——转喻机理新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2 徐盛桓;;“A是B”的启示——再谈外延内涵传承说[J];中国外语;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春玲;李丹;;转喻识解的认知语用机制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9期

2 何爱晶;;从转喻到转喻理据[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江晓红;;转喻研究述评:认知语言学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徐盛桓;;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刘冲;邹积会;刘岩;;概念化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启示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6期

6 赵巍;王冬梅;;“名词动用”过程中的转喻思维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7 邹春玲;;外延内涵传承与类-属思维[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12期

8 刘宏伟;;外延内涵传承说与语篇建构[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12期

9 何爱晶;;“水”为何可以喻“剑”——从一首古诗说起[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12期

10 黄丽君;;委婉表达的认知机制新解[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何爱晶;名—动转类的转喻理据与词汇学习[D];西南大学;2009年

3 李克;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英吉;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宋洋;隐喻转喻对比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马闻生;英语新词的形成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李方方;翻译策略二分法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吴钦;体育隐喻理解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张秀云;新闻标题的生成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杨小丽;蛋果词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胡改娟;反语生成和理解的属性强加联想模式[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轶男;黑话的自主—依存模式解读[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丹;转喻识解的认知语用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周北海;概称句本质与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徐盛桓;;转喻为什么可能——“转喻与逻辑”研究之二:“内涵外延传承”说对转喻的解释[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徐盛桓;;隐喻为什么可能[J];外语教学;2008年03期

4 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2期

5 徐盛桓;;外延内涵传承说——转喻机理新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6 汪堂家;隐喻诠释学:修辞学与哲学的联姻——从利科的隐喻理论谈起[J];哲学研究;2004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福印;;概念隐喻理论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外语;2005年04期

2 徐盛桓;;隐喻为什么可能[J];外语教学;2008年03期

3 李健民;;通感现象的认知阐释[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沈茜;;概念整合理论在语言理解中的应用——对幽默笑话与漫画的阐释[J];衡水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宋欣雄;王波;;语法隐喻的语义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年12期

6 仝海侠;;关于英语的隐喻翻译之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8期

7 李勇忠;概念隐喻、合成空间与隐喻阐释[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鞠晶;;汉语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J];学术交流;2009年05期

9 李淑静;;“蛋果”词的形成机制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12期

10 刘宏伟;;外延内涵传承说与语篇建构[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哲;;论俄语词汇-语义体系的层级结构单位[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陈芝久;杨慷;陈江平;;汽车空调系统HFC134a替代CFC12的技术发展现状[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七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马跃珂;;汉语的“重复”与英语的“Repetition”[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心强;李欣;周玉波;;浅谈太阳能热水器行业聚氨酯发泡剂的发展方向[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五次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傅文华;;保护实验动物福利 加强替代方法研究[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林仁魁;陈亨敏;;高毒农药替代复配药剂防治水稻三化螟试验[A];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方忠;石广田;高鹦鹉;;浅析以水代气的可行性[A];“信达海烙杯”第四届全国气体消防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冲;吴贤文;黄河;王文宗;;偏高岭石替代硅灰制备高强度混凝土研究[A];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和矿物掺合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林仁魁;;高毒替代农药防治水稻三化螟田间试验及示范[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韩克;谭瑞田;;声波清灰技术在酒钢烧结厂电除尘器中的尝试[A];第十一届全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海法 贺浪莎;双汇:寻找替代优势[N];经济日报;2002年

2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盛宏至;谁来替代石油[N];人民日报;2000年

3 黄乾;以质量替代数量的转变[N];中国人口报;2000年

4 花生;管理越简单越有效,,才越完美[N];民营经济报;2008年

5 嵇录;消费与“价格”、“替代”[N];福建工商时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杨海;从“现金收入卡”映射出的……[N];西藏日报;2001年

7 Angela Ashenden MWD主任分析师;协同软件蓄势待发[N];计算机世界;2009年

8 ;扁平化管理[N];经济参考报;2003年

9 王建一;管理越简单越有效才越完美[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5年

10 夏振华;仪化:机器人替代人工[N];中国石化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爱晶;名—动转类的转喻理据与词汇学习[D];西南大学;2009年

2 杨海余;中国出口增长贡献主体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肖林;市场进入管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蒲新微;老年群体的层级结构与养老保障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朱普选;青海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红婷;7-9年级学生几何推理能力发展及其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余z

本文编号:1816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16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3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