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理解中的信息认知研究
本文选题:语篇 + 信息认知 ; 参考:《学术探索》2012年11期
【摘要】:随着语篇语言学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篇特定信息的把握在语篇解读中的重要性。本文从语篇的文化语境、语篇信息度、语篇组织中的隐喻功能、语篇连贯中的关联理论几方面来探讨特定的信息认知对语篇理解的作用。
[Abstract]:With the in-depth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discourse linguistics,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ext specific information in discourse interpret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specific information cognition on text comprehens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ural context, text information, metaphorical functions in discourse organization and relevance theory in discourse coherence.
【作者单位】: 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魏在江;;隐喻的语篇功能——兼论语篇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J];外语教学;2006年05期
2 熊昕;语法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侯春杰;;语法隐喻的篇章实现功能[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邱玉华;;隐喻与篇章衔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侯春杰;;语法隐喻的篇章实现功能[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何俊芳;语法隐喻的认知阐释[D];西北大学;2006年
2 郭晓菊;语篇翻译观下的《哈利·波特》中译本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3 任艳;中美国家领导人讲话语篇中语法隐喻对比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4 汪海燕;科技英语语篇中的隐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5 李佼慧;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衔接功能[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杨会丽;英汉社论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昕;语法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束定芳;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外语学刊;2000年02期
3 王晋军;名词化在语篇类型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03年02期
4 李福印;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周大军;英语的情态隐喻及其语篇解释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6 刘辰诞;篇章语言学视角中的读者反应理论[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胡壮麟!100871;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2期
8 金娜娜,陈自力;语法隐喻的认知效果[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9 常晨光;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7期
10 刘承宇;语篇隐喻的符号学与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丽飞;李翠华;;语篇连贯手段整合方案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1年08期
2 熊维俊;;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和结构边界原则的二语写作教学构想[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4期
3 徐军;;语篇衔接模式的前景化[J];山东外语教学;2011年04期
4 尹付;;论言语行为理论与会话含意理论之异同[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高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影响句子结构的因素[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孙园园;;领主属宾“被”字句的特点及使用动因考察[J];理论界;2011年08期
7 金荣;;言语行为理论下的语篇衔接与连贯[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刘礼进;;汉英篇章视点回指式对比考察[J];现代外语;2011年03期
9 刘禀诚;;新闻标题的分句隐含[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10 段芳;;关联理论缺陷的批判性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连超;;概念隐喻理论与语篇连贯[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海庆;语篇连贯:言语行为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韩戈玲;语用标记语:双边最佳交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4 张玮;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周频;再论语言、心智和实在三者的关系[D];复旦大学;2009年
6 杨宁;汉语零形回指消解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忠善;语篇连贯的关联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2 王晓莉;从图式理论的角度看语篇连贯[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向阳;从认知角度看语篇连贯[D];浙江大学;2003年
4 洪振斌;语篇连贯的转喻视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建科;合成空间理论对语篇连贯的动态阐释[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6 方冰;语用预设及其对语篇连贯的价值[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爽;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特征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刘爱玲;语篇解码者视角下的语篇连贯标准[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9 史蕊;语篇连贯的认知语境新视角[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黄燕;语篇连贯的认知功能分析[D];西华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16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16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