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海峡两岸语言的微观对比研究——以“而已”一词的考察分析为例
本文选题:海峡两岸 + 现代汉语 ; 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摘要】:以往的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中,人们往往更关心一些大或者比较大的方面,做的多是一些大而化之的题目,这固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微观层面的观察、描写和解释难以做到充分,最终由此而影响到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以普通语气助词"而已"为例,通过对其考察分析可见,两岸语言关系类型除"差异-→融合"模式外,还有第二种模式,即"差异-→"(只有差异没有融合),微观对比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这一模式及其发展变化。借鉴"方言特征词"提出"言语社区特征词"的概念,这些特征词可以而且应当作为微观对比研究的首选对象。
[Abstract]:In the past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languages of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people ten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some big or relatively large aspects, and most of what they do is a lot of big questions. This, of course, has its reasonableness, but it also has obvious shortcomings.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is that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are difficult to achieve, which ultimately affect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research. Taking the ordinary modal auxiliary "just"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re is a second model in addition to the "differential-fusion" model in the languag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That is to say, "Differential-Nine" (only there is no fusion of difference), microcosmic contrast study can better grasp this model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The concept of "speech community feature word" is put forward by reference to "dialect feature word", which can and should be the first choice of microscopic contrast research.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徐大明;王晓梅;;全球华语社区说略[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2 刁晏斌;;台湾话的特点及其与内地的差异[J];中国语文;199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玲;;句法结构的定量分析——以“有+VP”格式为例[J];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2 刁晏斌;;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现状及思考[J];汉语学习;2012年03期
3 杨荣华;;英国华人言语社区的结构模式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03期
4 刁晏斌;;两岸四地“获”字句对比考察[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02期
5 刁晏斌;;从“华人社区”到“全球华语社区”——两岸四地语言差异与融合研究观念的演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危露露;;大陆台湾The Great Gatsby流行汉译本中ABB式形容词对比研究[J];语文学刊;2011年23期
7 刁晏斌;;两岸四地的“遭”字句及其与“被”字句的差异[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05期
8 李行健;仇志群;;两岸词典中差异词的界定及其处理——两岸合编语文词典中的新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祝晓宏;新加坡华语语法变异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刘艳;期望价值、学习目地和学习行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林伟;宿城村外出务工人员语言状况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马静;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D];河北大学;2011年
3 张丹;海峡两岸“书同文”刍议[D];清华大学;2004年
4 任庆;现代汉语“有+VP”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黄婉桦;马来西亚华语和汉语标准语词语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马霏;《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与《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对比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7 王文文;两岸词汇词义对比分析[D];鲁东大学;2012年
8 林晓珊;泉州方言“有+VP”结构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熙;论"华语"[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东涛;;英汉时间词对比研究[J];云梦学刊;2011年01期
2 罗琳;;语义学论著的对比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3 刘晔淼;;中日量词“点”的对比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4 姜先周;动词“吃”论元结构扩张的汉韩对比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4期
5 李丹弟;;“领有名词移位”四种不同分析的对比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12期
6 钱放;;普通话与安徽方言对比浅探[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金晓艳;彭爽;;王力汉语语法研究概观[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王晓梅;;英汉并列连词句法分布之对比[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陈萍;;试论句群语境中“连动复合词”与“动补复合词”的纠结与区别[J];肇庆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王治梅;张斌;;从阐释翻译论看《黄帝内经》省略辞格的英译[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现瑶;付莉;;《人民日报》50年来文章标题的语言变化[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李志江;;谈现代汉语通用字部首的定位[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3 徐德宽;;现代汉语双宾构造中两个宾语的题元角色[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应学凤;;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振宇;陈振宁;;怎样计算现代汉语句子的时间信息[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7 王萌;俞士汶;段慧明;孙薇薇;;基于语料统计的现代汉语量名搭配研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9 《词典》编写组;徐德宽;杨同用;张会;刘兰民;;《现代汉语常用实词搭配词典》编撰中的几个问题[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尹世超;;现代汉语标题语言句法研究的价值与方法[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教授 苏培成;促进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李代祥;网络语言的定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任松筠;到国外教汉语也不错[N];新华日报;2006年
4 伊明;“掉头”改为“调头”更人性化[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5 陈丹丹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首部以语气成分用法作为编写对象的词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百年汉语语法成果的全面总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徐来;网络方言对汉语破坏还是更新[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尹旭恩;天水方言考(上)[N];天水日报;2006年
9 ;《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刘德谦;休闲探索(一):汉语中的“休闲”语义辨析[N];中国旅游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阿依克孜·卡德尔;现代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名词对比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2 尹海良;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马春华;现代汉语欧化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安美娜;现代汉语高频语素复合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孙凡;现代汉语结果体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刘街生;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祁峰;现代汉语焦点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浩业;现代汉、泰语偏正结构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2 胡永近;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李珍明;现代汉语表示归类的“是NP”和“是一个NP”的对比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邹运;含有同一语素“常”的频度副词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姜宜敏;英汉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6 车艳;英汉儿童早期副词习得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7 齐婷婷;中韩名量词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王苹;汉维语颜色词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柳彦玲;维吾尔语形态致使句与汉语“使”字致使句对比[D];新疆大学;2007年
10 林宏;汉法颜色词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20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20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