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隐喻能力的定义
本文选题:隐喻能力 + 定义 ; 参考:《外语教学》2012年05期
【摘要】:本文首先对以往国内外研究者对隐喻能力的定义进行了梳理,认为以往隐喻能力研究未区分其理论定义和操作定义,从而未能反映出隐喻能力的本质特征。然后从古典隐喻理论、认知与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语用学隐喻理论和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隐喻核心问题的认识中寻找理论依据,提出了新的隐喻能力理论定义并对其内涵进行分析,最后指出隐喻能力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previous definitions of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oncludes that previous researches on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have fail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oretical and operational definitions, thus failing to reflect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Then the theoretical basis is found from the classical metaphor theory, the metaphor theory in cognition and psychology, the pragmatic metaphor theory and the 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ory. A new theoretical definition of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s proposed and its connotation is analyzed. Finally, the unsolved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are pointed out.
【作者单位】: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基金】:北京市2010年人才强教中青年骨干项目“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念效度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项目编号:PHR201108062) 北方工业大学科研基金项目“英语专业大学生隐喻能力实证研究”(项目编号:KY201037)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大中小学生认知隐喻能力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BYY049)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H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雪娟;;隐喻认知与词义演变[J];文教资料;2009年24期
2 李贵垓;;浅析隐喻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0期
3 姜亚军;张辉;;国外隐喻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4 熊锟;;论二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李红月;;认知隐喻理论指导下隐喻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6 郭先英;;隐喻能力与语言习得关系探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于欣丽;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ISO/DIS704)[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9年02期
8 徐启庭;;论训诂的因文定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李朝霞;;小议语篇的范畴与特征[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卢微;;汉语外来语素的定义与识别[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邹琼;;移就的语言结构形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善平;;语言迁移之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左燕青;;浅析商务口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阿里甫·库尔班;吾买尔江·库尔班;尼加提·阿不都肉苏力;;维吾尔语框架语义网的数据库结构的设计[A];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第二届全国多语言知识库建设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邹红建;杨尔弘;;事件预期属性的标注[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林樱;概念的定义和语言的科学性[N];云南经济日报;2002年
2 许嘉璐;语言与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林怡;图书溯源[N];福建科技报;2000年
4 晓白;汉语也有风格[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晓方;说话和写字的问题[N];湖北日报;2002年
6 ;科技名词应规范[N];北京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邵军航;委婉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刘颖;汉语矛盾格的多维观照[D];安徽大学;2011年
3 叶其松;术语学核心术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志军;隐喻与隐喻能力[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苏芳;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D];苏州大学;2001年
3 邱思莲;隐喻与二语语言文化习得[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史丽艳;隐喻能力与交际能力关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清华;隐喻对外语教学与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敏;话语标记语浅议[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7 魏志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隐喻与教学[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凌凤;社会语言学基本理论问题审视[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永坡;汉语早期儿童的隐喻机制及多义词发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汪静;网络语言的本质及社会功能[D];东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499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49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