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动词句式的表达功效
本文选题:形式动词句式 + 事件框架 ; 参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04期
【摘要】:本文从事件框架、信息传递、意志性、语体风格等多个角度阐释了形式动词句式有别于普通主动宾句的独特表达功效。这种表达功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形成特定的事件框架;扩展事件信息;传达言者意志、增强语势;形成书面正式语体。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ent fram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volition, style and so on,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unique expressive effect of formal verb sentence structure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active object sentence. The effect of this express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four aspects: forming a specific event framework, extending the event information, conveying the will of the speaker and strengthening the speech potential, and forming a written formal style.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
【基金】:北京语言大学青年自主科研支持计划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11JBB0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外国学生汉语书面语习得与认知研究”(08AYY003)的资助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胡明扬;语体和语法[J];汉语学习;1993年02期
2 胡明扬;基本句式和变式[J];汉语学习;2000年01期
3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4 方梅;;篇章语法与汉语篇章语法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通锵;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王晓丹;从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透视语言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蔡晓斌;;非范畴化过程中词义的主观化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顾曰国;使用者话语的语言学地位综述[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5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6 郑剑平;试论西昌方言的“X打X(/Y)+(L)”格式[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郑晓雷;与“异态”有关的汉语副词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8 李健雪;论作为语法化反例的词汇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张国宪;;单双音节动作动词充当句法成分功能差异考察[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10 曾立英;从认知角度谈“小句宾语”[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梁敬美;;韩、中汉语使用者在“这—”、“那—”使用上的异同点[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崔建新;张文贤;;不同语体下连词使用率的统计与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4 古川裕;;关于“要”类词的认知解释 ——论“要”字由动词到连词的语法化途径[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5 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middle construction)”——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赵娟廷;汉韩公文语体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爽;以多系动词V为核心构成的“NP_1VNP_2”及其派生格式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龚君冉;现代汉语普通话“和”类虚词的分布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3 唐锋;[D];浙江大学;2002年
4 唐芬芬;教师文化的课堂透视[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周晨萌;汉语日常会话中插话的性别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6 王江;篇章关联副词“其实”的多角度分析[D];延边大学;2003年
7 于秀成;从塞尔的适切条件看汉语非真诚性邀请[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观性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9 齐品;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教学[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吕禾;现代汉语词语褒贬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丙甫;;动词名词兼类问题——也谈汉语词典标注词性[J];辞书研究;1981年01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郭锐;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4 司富珍;中心语理论和汉语的DeP[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5 司富珍;;中心语理论和“布龙菲尔德难题”—兼答周国光[J];当代语言学;2006年01期
6 吴长安;;“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J];当代语言学;2006年03期
7 高航;语言类型学中的词类问题[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1期
8 李勇忠;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4期
9 张凤;借代的认知基础考察[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2期
10 陈庆汉;20世纪“N的V”短语研究评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臻;汉语静态存在构式对动作动词的语义制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宁;语法化单向性的认知理据分析:概念隐喻、命题图式和事件框架[D];青岛科技大学;2008年
2 肖寒;中美新闻发布会有关重大军事行动的语言表述分析:框架理论视角[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97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97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