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通用汉字比较研究
[Abstract]:Both China and Japan use Chinese characters. Therefore, it is easier for Japanese Chinese learners to learn to master Chinese characters and meanings, but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master the pronunciation of Chinese. In the aspect of font and meaning, a large part of Japanese commonly used Chinese characters are identical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and the same font does not mean the same actual meaning. Japanese students are also more likely to misunderstand when they use Chinese characters. When Japanese learn Chinese, they are influenced by their mother tongu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lean up the Chinese characters of China and Japan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teaching of Japanese and Chinese character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common use in China and Japan, such as the shape,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from their own point of view, the difficulties of Japanese students in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are discussed.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9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克;;王凤阳的《汉字学》及其汉字学思想[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2 杨羽;钟瑛;;建立汉字学新体系的一部力作——《汉字学通论》简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3 刘姗姗;;中学生错别字的汉字学观照[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4期
4 袁晓园;汉字文化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共契的基础 爱国、统一、进步是所有中国人的光明前途——海峡两岸汉字学术交流会开幕词[J];汉字文化;1991年04期
5 郭全生;;从汉字学角度谈谈当今的网络汉字[J];现代交际;2011年01期
6 王魁喜;近代中日关系的开端——从一八七一年《中日修好条规》谈起[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7 于乃义;;中日两国人民图书交流史举隅[J];文献;1982年03期
8 崔];;中日两国语言中的量词[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9年06期
9 杨立强;社会环境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19世纪后半期中日两国比较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10 酒井泰治,李达顺;“江户时代”后期日本引进西方文化的实况及背景——考察中日两国接受西方文化的异同[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德强;;中日两国产业的竞争和合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条件下东亚制造业的发展”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庞红;黑泽和生;;对中日两国物理治疗师问卷调查分析[A];第四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庞红;黑泽和生;;对中日两国物理治疗师问卷调查分析[A];第五次全国创伤康复暨第七次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王鸿恩;;中日两国海上浮标制度改革和协调问题初探[A];中国航海学会优秀论文文摘及学术会议论文目次汇编(1990—1991)[C];1992年
5 刘平夫;;从中日两国中医临床研究的现状,谈21世纪中医临床研究的方向[A];'97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C];1997年
6 赵志龙;;建立和开展中日两国养猪学会的学术交流[A];养猪三十年记——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养猪30年文集(1978-2007)[C];2010年
7 姜跃春;;“战略互惠”符合中日两国的长远利益[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8 关亚新;;日本遗孤调查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9 周有光;;人类文字的历史分期和发展规律[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10 王永江;唐韵娣;;论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国际地位的变化[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鹤颜;让雅安旅游走出国境[N];雅安日报;2005年
2 徐一平;我和竹内实先生[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记者 肖姗;日本律师团来宁捐赠夏淑琴案资料[N];南京日报;2010年
4 江瑞平;中日政冷的经济代价[N];人民日报;2005年
5 刘军红;中日能否寻求到新的战略契合点?[N];中国经营报;2005年
6 钱彤;祝愿中日两国人民友谊春暖常在[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赵金波;华夏东瀛一衣带 杏坛桃李一线牵[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 记者 廖雷;李源潮会见日本客人[N];人民日报;2010年
9 记者 戴强 鸿远;日本经团联代表团来我市参观考察[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黄婉媛;探寻文化相似性有利化解纷争[N];中山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山;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构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D];延边大学;1999年
3 白欣;西学传入之初的中日测量术[D];西北大学;2006年
4 于甲川;中日两国林业近代化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何祥武;当代经济民族主义视角的中日地缘经济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淑文;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难度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牛亚华;中日接受西方解剖学之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吉田庆子;中日反不正当竞争法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赵霞;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教育交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山口麻树;中日两国通用汉字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2 张秋菊;[D];延边大学;2011年
3 姜鹏云;中日两国大学生主题类虚拟社区参与动机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蕊;中日“回门”习俗的对比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2年
5 滕录;中日两国自然观的差异[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6 祁春花;中日N!国「家」制度の对照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7 文涛;近代中日技术引进与发展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琳;中日两国“家”文化的比较[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刘蕊芬;中日两国饮食疗法(药膳)的源流与异同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梁乐;关于中日两国“食草系男子”现象的考察[D];内蒙古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39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39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