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蒙元史研究中的历史语言学问题

发布时间:2018-07-23 16:00
【摘要】:正学元史的最难处之一当是译名问题。钱大昕批评《元史》说:"明初史臣既无欧宋之才,而迫于时日,潦草塞责,兼以国语翻译,尤非南士所解,或一人而分两传,或两人而合一篇,前后倒置,黑白混淆,谬误相沿,更仆难数"(《元史本证序》)。潦草塞责,应归罪于朱元璋的程限督迫,对史臣不解译语而造成诸多弊病的指责似乎太苛刻,因为他们据以编纂的原料本身就是"音读歧异"、"译无定言,声多数变"(汪辉祖《元史本证·自序》);钱大昕讲到廉希宪又名忻都,廉恂又名米只儿海牙时说:"以予博考二十年始知之,盖元史之难读,视他史尤甚也"(《潜
[Abstract]: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points in the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 is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Qian Daxin criticized "Yuan Shi" and said: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e historical ministers had neither the talent of Europe nor the Song Dynasty, but were forced by time to scribble over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to translate in Mandarin, as interpreted by the Chinese scholars, or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transmissions by one person, or by two people, who were inverted before and after, and were confused in black and white. Falsehood goes along the line and changes the number "(Proceedings of the Yuan History)." The scribbling and taking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blamed on the Zhu Yuanzhang's restrictions on Cheng, and the accusation that the officials did not interpret the language and caused many ills seemed too harsh, because the raw materials they compiled were themselves "phonetic and phonetic differences." there is no definite translation. " "(Wang Huizu, Preface to the original evidence of the Yuan History); Qian Daxin said of Lian Xixian, also known as Xin du, and Lian Xun, also known as Mi, when he was only in the Hague, he said:" in order to give Boxu 20 years to know it, it is difficult to read the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 "(< Qianqia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H212;K2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铁平;;与普通语言学有关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5期

2 ;2006年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成功举办[J];南开语言学刊;2006年02期

3 郭晓君;;历史语言学的“开放”政策——浅谈其它学科在历史语言学中的应用[J];消费导刊;2008年09期

4 ;2010年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开始报名[J];中国语文;2010年01期

5 浮想;;历史语言学澄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举行[J];民族语文;2008年04期

6 郑伟;;《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之基本范畴及其检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7 孔江平;;现代语音学研究与历史语言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荆兵沙;曹强;;江有诰的音韵学与历史语言学[J];榆林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戴庆厦;;第23届国际汉藏语言和语言学会议[J];当代语言学;1991年02期

10 魏薇;;小议词汇扩散理论[J];作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悟云;;建立语言考古学的设想[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彼诺;耿f;;西域的吐火罗语写本与佛教文献[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阿西木·图尔迪;;从一个词的转写看阙特勤碑的解读[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4 牛汝极;;元代景教碑铭和文献中的叙利亚文突厥语语音系统分析[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黄金城;;关于“前语系历史语言学”——以藏缅语族和蒙古语族“小”为例[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6 耿世民;;回鹘文[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7 陈宗振;;突厥文[A];中国民族古文字[C];1982年

8 耿世民;;古代突厥文[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9 陈宗振;;从《突厥语词典》看喀喇汗王朝的文字[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10 刘戈;;回鹘文契约三种文字的译本及其存在的问题[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通讯员 张桂香;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诞辰1000周年纪念活动在喀什举行[N];新疆日报(汉);2008年

2 赵强;新象形时代[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米娜娃·阿不都热依木;纪念《突厥语大词典》作者诞辰千周年研讨会在喀什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杨婷 杨扬 (实习记者 杨婷);汉字是否在国外文字基础上产生?[N];中国商报;2010年

5 刘厚生;《红楼梦》与满语言文化(上)[N];吉林日报;2001年

6 陈学迅;西部大开发和双语文化[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3年

7 李锦绣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释读古代突厥文本 复原回鹘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达·巴特尔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母语与语言安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黄行;黄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国际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军;元代汉语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长山;满蒙书面语词汇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丁勇;元代汉语句法专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王伟;现代汉语欧化与翻译策略之综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阿布都那扎尔·阿布都拉;维吾尔语构词词缀历时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洪勇明;回纥汗国古突厥文碑铭语言和历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从敦煌出土回鹘文佛教文献看汉语对回鹘文佛典语言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7年

8 包满亮;蒙古语构形词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套格敦白乙拉;蒙古语语法成分的语法化过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哈衣沙尔·夏木西;《蒙古秘史》中的突厥语和蒙古语共有词考[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韩春迎;中古蒙古语与位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叶华利;《直说通略》的介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刘世明;钱大昕古声类系统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董志光;《元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易丹;元代述补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张_g_g;元代结构助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丹增顿珠;论二十世纪更顿群培大师之语言研究[D];西藏大学;2008年

9 哈斯朝鲁;《蒙古秘史》形动词形式“-qu~2”“-qui~2”“-qun~2”旁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10 郭秀丽;音变类型和音变方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399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399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2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