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职场小说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Abstract]:Since the 1970s, as a communicative strategy, code-switching has been studied by many linguis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peech adaptation Theory put forward by Visorun in the 1980s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human language use a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choice and dynamic adaptation, while Professor Yu Guodong, a domestic scholar, based on his viewpoint. The adaptation model of code-switching is proposed, that is, the adaptation to language reality, social regulation and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This article will choose this theory angle of view,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e code-switching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 and adaptation, this paper selects several popular foreign enterprise workplace novels on the network as a case study to analyze the phenomenon of code-switching from a new perspective.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code-switching phenomenon is summarized, and the history of this phenomenon is reviewed. At the same time, sever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code-switching phenomenon in the past 40 years, including sociolinguistic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Syntax, psycholinguistics,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and pragmatics. In the most important chapters of this paper, the typical examples as corpus are selected from the top nine foreign company workplace novels. The code-switching phenomenon of all the corpus is analyz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daptation mode. The concrete oper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adaptation to the language reality, that is, the foreign enterprise's workplace novels often use some English expression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find relatively suitable word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other is the adaptation to the social rules. That is to say, some types of vocabulary will be transformed in the foreign enterprise workplace novels to avoid friction and collision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r the internal culture of the company, as well as the adaptation to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When the author of each novel chooses the way of code-switching, he can better shape the character image and enrich the character. It is found that the social, linguistic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code-switching, and the code-switching in the novel text may be in order to achieve a certain literary effect and reflect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al foreign enterprise working environment.
【学位授予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3;H1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镡冬玲;语码转换的心理语言学分析[J];外语学刊;2000年02期
2 张秀芹;语码转换在二语习得者日常会话中的应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陈立平;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廖桂蓉;;网络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0期
5 许之所;郑晓曦;;手机短信中“语码转换”现象的社会语言学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12期
6 严敏芬,戴雅丽;语码转换和跨文化语用学因素[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张丽;语码转换综述[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8 余惠邦;双语、双言交际中的语言选择和语码转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1年05期
9 王全瑞;《围城》语码转换赏析[J];社科纵横;1996年05期
10 蒋宗霞;语码转换的词汇意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恬;;试论当前中文会话中的语码转换与换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王晓辉;王晓东;;汉英谐音语码转换现象探析——以2009年新年祝福语“Happy 牛 year!”为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谢书书;张积家;程利国;;闽南语和普通话语码转换的情境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谢书书;张积家;程利国;;闽南语和普通话语码转换的动机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谢书书;程利国;张积家;;语言态度对闽南语和普通话的语码转换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刘玉彬;张树安;宋敏;李晓梅;;民族高校多层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高立胜;;职场礼仪文化[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8——辽海讲坛·第六辑(民俗卷)[C];2010年
8 谢耀龙;;台湾地区保险业职场营销研究[A];中国保险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理论卷2)[C];2010年
9 肖芸;方铁根;;中医养生学与职场“亚健康”[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叶宏光;;职场减压——构建和谐的同事关系[A];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集粹(第一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田超;初入职场应学会赞美和担责[N];今日信息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高莉;角色换位困扰职场新人[N];宁夏日报;2005年
3 策划 吴坚 执行 吴坚 张咏梅 续浩 张学军;北京——奥运梦想飞扬职场[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5年
4 本报实习生 焦笑迎;洪荣:大三女生走上职场成功路[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5年
5 李方;影响职场EQ的十个“杀手”[N];市场报;2003年
6 记者 胡亚莉;职场双栖人如何平衡?[N];组织人事报;2005年
7 洪向阳;“职场老人”如何成就自已[N];人才市场报;2008年
8 北京电视台特约心理专家 王建一;情绪低迷咋调整?[N];健康时报;2008年
9 商报记者 邓琳;半数职场人认为自己是“穷忙族”[N];北京商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庆环;从“八○后”职场状况看我国基础教育得失[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璐;中文小说和散文中/英语码转换的前景化特征[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慧莉;中英双语者语码转换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潘家福;新加坡华社的多语现象与语言接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王召妍;对外汉语课堂教师互动调整有效性研究:语码转换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崔东红;新加坡的社会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申慧淑;城市朝鲜族语言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陈伟娜;企业员工职场欺负内容结构及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胡春华;学术讲座中元话语的语用学研究:顺应—关联路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蔡佩琼;第一份工作任期与客观性职涯成功之关系探讨[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云彩霞;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中的语码转换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迟小琳;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的顺应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虹;中文流行歌曲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宋琦;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语码转换现象的顺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丽霞;BBS会话中中英语码转换现象的顺应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张向丽;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胡经纬;双言背景下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范学敏;从顺应论角度分析现代电视剧中的汉英语码转换[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于伟丽;基于顺应论的中国海外留学生博客日志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利平;大学校园语码转换动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40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40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