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疑问句意义偏离的语境观与高层转喻机制
[Abstract]:Taking the context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metonymy, discusses the extent of the deviation of the meaning of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in modern Chinese and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behind it.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deviation of the meaning of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is refined, and the problem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deviation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deviation is divided into strong deviations and weak deviations of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and 4 kinds are examined. In the context of specific contex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behind the deviations of interrogative meaning is a high-level metonymy, and there is a two metonymy activation, and a basic metonymy mode of modern Chinese interrogative meaning deviates from the high level metonymy.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基金】: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英汉语法中的高层转喻机制研究”(11BYY01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盛桓;;疑问句探询功能的迁移[J];中国语文;1999年01期
2 于善志;一般疑问句疑问功能的语用消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10期
3 郭婷婷;现代汉语“吗”问句的信息结构与功能类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彭小川;;关于是非问句的几点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6期
5 郭锐;“吗”问句的确信度和回答方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2期
6 白解红;语境与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4期
7 金立鑫;关于疑问句中的“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8 邵敬敏,朱彦;“是不是VP”问句的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9 齐沪扬;“呢”的意义分析和历史演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李大勤;“WP呢?”问句疑问功能的成因试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晟宇;呢字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盛桓;逻辑与实据——英语IF条件句研究的一种理论框架[J];现代外语;2004年04期
2 王振华;结构与意义的接口——语用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11期
3 刘瑛;正反问反问句中谓词的类及其形容词性倾向[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李淑静,徐盛桓;英语陈述疑问句[J];外语学刊;1999年02期
5 傅惠钧;《儿女英雄传》选择问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6 倪兰;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7 樊孝忠,李宏乔,李良富,叶江;银行领域汉语自动问答系统BAQS的研究与实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8 陈渝;从关联理论看语境的特点[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9 陶伏平;“谁”非疑问用法分析[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黄月华;论语境如何影响语篇连贯[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陈颖;;带有“是不是”的疑问句的祈使用法[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2 ;反问句的功能和语用分析[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邵敬敏;;“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4 徐晶凝;;语气助词“吧”的情态解释[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丁雪欢;;对零起点生汉语疑问句习得的个案研究[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6 刘鹏元;;询问式搜索请求的模式分析[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陈振宇;;疑问范畴中形式与标记的组合计算[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婷婷;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信息结构与功能类型[D];武汉大学;2005年
2 刘辰诞;结构和边界:语言表达式的认知基础[D];河南大学;2006年
3 杨翠;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5 廖美珍;问答:法庭话语互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杨艳;现代汉语“是”字结构与语用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慧男;英语疑问句语法化的语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向晓;旅游英语特征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帆;英语政治语篇中指称词语的顺应性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晓军;语用模糊理论综观[D];吉林大学;2005年
5 刘勇;古尊宿语录疑问句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周敏玲;广告提问的语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慧敏;儿童语言中的语气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8 唐灵芝;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李敏;“谁”的非疑问用法[D];河南大学;2001年
10 章彩云;语境理论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晶凝;汉语语气表达方式及语气系统的归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当代语言学;1997年02期
3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4 罗明江;认知与语言习得[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2期
5 邢福义;小句中枢说的方言实证[J];方言;2000年04期
6 邢福义;说“句管控”[J];方言;2001年02期
7 张安生;宁夏同心话的选择性问句——兼论西北方言“X吗Y”句式的来历[J];方言;2003年01期
8 邵敬敏,王鹏翔;陕北方言的正反是非问句——一个类型学的过渡格式研究[J];方言;2003年01期
9 张振兴;现代汉语方言语序问题的考察[J];方言;2003年02期
10 萧国政;试论21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内涵构成与发展选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毛世桢;曾玉萍;沈倍蕾;;普通话语调研究综述[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高美淑;;汉语祈使句语调的实验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蔡建丰;以英语为母语者对汉语疑问句的习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阮吕娜;汉语疑问句语调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3 安乐;维吾尔族学生汉语水平对普通话声调和语调感知的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4 宋芳;对外汉语教学疑问句语法项目选取与排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陈翠珠;越南语语调对学习汉语语调的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红欣;外国留学生疑问句系统习得顺序的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伍艳红;汉语疑问语句的实验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8 丛莉;汉语普通话口语语调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佳;汉语命令句语调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52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52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