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语域的模糊修辞及其语用功能探讨
[Abstract]:Fuzzy rhetoric is an art of using the fuzziness of language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expression. The object of the study of fuzzy rhetoric is the problem of vague speech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Taking the specific register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s the communicative situation, from the new angle of vague pragmatic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how teachers can skillfully use various vague means to use English teaching language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context, and to achieve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various languages.
【作者单位】: 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湖南省十一五规划项目“普通理工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研究”(XJK08CGD046) 湖南工程学院重点项目“普通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校字[2008]34号)”
【分类号】:H05;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申芳;;从英汉对比看模糊修辞[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陈欣;;交际中的模糊修辞的语用功能[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红;;浅论《红楼梦》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林晓纯;;商务信函中英语模糊语言的语用翻译策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3 胡健;试论模糊语义的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4 李萍,郑树棠;中英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探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周方珠;;论元散曲翻译中的模糊再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褚雅芸;;《红楼梦》中模糊修辞的运用及两种英译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秦勃;;谈翻译中模糊对等的必要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陈亚琼;;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朱海燕;;探析《老人与海》中文学语言的模糊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王永忠,潘安;汉语成语中数字模糊性的理解及其行文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琛;;简析英语模糊语言的语用价值[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项秀珍;;外交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邹玉婷;;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4 夏远利;;法律语言中词语的模糊语义现象及其翻译原则[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5 朱国廷;;试论模糊学在高考作文判卷中的价值与应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 胡敏;;词义模糊与教学(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黄菊;;法语广告语言中的模糊现象及其语用功能探析[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胡伟丽;;从《红楼梦》译本看模糊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月菊;;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Fuzzy Terms in Business Writing[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闫琳琳;;模糊综合评判法在翻译质量评估中的应用——以《卡拉维拉县的跳蛙》为例[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熊德米;基于语言对比的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可兴;生成性体育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颖;汉语矛盾格的多维观照[D];安徽大学;2011年
8 许焕荣;基于投射的隐喻篇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窦卫霖;中美官方话语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田小勇;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林;基于语料库的国际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骆忠武;外交歧义:特点及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代秋亚;英语幽默中的语用模糊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慧宇;英语面试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肖遥遥;中文手机短信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房芳;标记性:《血色浪漫》中玩笑话语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江媛;二语习得论文英语摘要中遁言使用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汪玲玲;包含数目词的汉语四字格成语语义模糊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雪丽;洪洞方言“X+人”式使感形容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郑媛馨;英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其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肖蔚;从认知语用看模糊语言与模糊修辞[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索玉柱;试论英语语义的模糊性[J];外语教学;1998年04期
3 陈意德;论模糊修辞及其语用功能[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竹辉;中英诗歌中的“意象”[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8年06期
5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综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6 韩庆玲;模糊修辞学研究综述[J];修辞学习;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莉;模糊修辞及其语用功能小议[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2 宋峻峰;;文学语言模糊修辞的语用功能[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8期
3 刘尚云;;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与修辞效应[J];林区教学;2006年11期
4 殷俊;;浅谈模糊修辞的语用功能[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5 朱金华;;模糊修辞及其语用功能[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6 周亚云;;政治话语中模糊修辞的语用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7 姚斌;;模糊语言、模糊修辞语用功能与模糊语用效果[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4期
8 申芳;;从英汉对比看模糊修辞[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熊木清;模糊修辞与语言中的模糊及歧义——模糊修辞若干理论问题之我见[J];怀化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10 韩庆玲;模糊修辞学研究综述[J];修辞学习;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有经;;汉语模糊修辞的文化阐释[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2 张亚军;;语用功能词及其词类归属问题[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刘菲露;;“总之”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谌金中;;论招牌语言的结构和语用价值[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韧之;;拓扑学理论框架下英汉语言模态的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徐阳春;;关于“的”字的句法分类[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冉永平;薛媛;;语用信息与学习型外语词典[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丁崇明;陈绂;;现代女性配偶称呼语考察分析[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周建民;用和谐语言打造和谐广告[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2 殷治纲;语音语料库的建设和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记者 徐华西;模糊语言研究要注重更新方法[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张永奋;汉意委婉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徐小婷;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傅昌萍;模糊化思维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陈静;《史记》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朱捷;试论语言模糊的语用功能[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赵英玲;汉语冲突话语语用修辞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利华;模糊修辞及其语用功能[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 刘云平;广告中的模糊修辞[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刘玉楼;非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D];山东大学;2005年
4 王登云;称呼语使用的语用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5 唐文生;证券分析中的模糊语言[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厉杰;电视方言新闻的语用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张瑞鸿;跨文化交际中的模糊语言分析[D];湘潭大学;2005年
8 陈丽霞;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蕾;同义反复的认知语用阐释[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姚珊珊;语码转换:方法、功能、动因[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52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52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