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法论角度看我国翻译批评的发展
[Abstract]:Since 1949, translation criticism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rapid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hodolog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works and academic papers on translation criticism from 1950 to 2009.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in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towards scientific humanist philosophy and 2) increasingly pluralistic disciplinary approaches. 3)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oncrete technical methods reflecting the objective neutrality of critics.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翻译政策对国家文化战略的作用与影响研究”(12BYY015)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译者能力分级与翻译专业的发展研究”(GD10CWW0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司显柱;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04年04期
2 贺显斌;赞助者影响与两位莎剧译者的文化取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肖维青;自建语料库与翻译批评[J];外语研究;2005年04期
4 王苹,刘文捷;试从语域的角度探讨《印度之行》两种译本的得失[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叶苗!325000;论非语言因素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实例分析[J];中国翻译;2000年04期
6 司显柱;言语行为框架理论与译文质量评估[J];外语研究;2005年05期
7 穆雷;模糊数学评价译文的再探讨[J];中国科技翻译;199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鞠红;英汉低调陈述结构对比及其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赵诚;通天塔里的镣铐舞者——也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陈习芝;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解读庞德的诗歌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贾红霞;;从翻译目的论谈译员译前的准备工作[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林庆扬;评许渊冲先生的四首韵译唐诗[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6 车欢欢;罗天;;从辜鸿铭《论语》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易经;诗歌翻译“三美”例释——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比较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王恩科;文化负载词翻译技巧选择探讨[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杨松岩,李福霞;关于文学作品风格的可译性及其限度[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袁晓宁;语言民族风格对等与发挥译文语言优势[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魏向清;;关于构建双语词典批评理论体系的思考[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王健;王安民;;外向型汉英词典编纂的认知语言学视角[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卢丹晖;;机器翻译的应用前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吴建;;从文学翻译中错位文化意象的处理谈起:翻译文学一定要保留“洋装”么?[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常文彩;;试论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的译文表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绍祥;西方汉学界的“公敌”——英国汉学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海芳;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笔译测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伟;学理反思与策略重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7 于连江;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8 赵巍;译学辞典的原型及评价系统[D];山东大学;2006年
9 肖维青;多元动态翻译批评的建构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10 赵德全;纯理功能的传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莹莹;[D];郑州大学;2000年
2 黄苏敏;文学翻译中审美与文化二要素及其相互关系[D];广西大学;2001年
3 张博;新闻英语的特点及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4 甘琼;从《茶馆》的两个英译本看语境理论对翻译的重要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Jiang Zhongjie;[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1年
6 郭丁;[D];郑州大学;2001年
7 翟晓冰;论《茶馆》语言风格的等效翻译[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8 李林波;唐诗中典故的英译[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雪阳;小说对话翻译的语用学方法[D];浙江大学;2002年
10 冯纪元;中英文广告翻译的功能派理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欢欢;罗天;;从辜鸿铭《论语》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司显柱;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兼评《孔乙己》英译本的翻译质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司显柱;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论言语交际因素、语篇属性与翻译[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司显柱;论科技英译文本质量评估模式[J];中国科技翻译;2005年04期
5 程钢;理雅各与韦利《论语》译文体现的义理系统的比较分析[J];孔子研究;2002年02期
6 刘永利;舒奇志;;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司显柱;言语行为框架理论与译文质量评估[J];外语研究;2005年05期
8 司显柱;;译文与原文意图冲突因素分析——兼谈翻译中的意识形态[J];外语学刊;2005年06期
9 王勇;;20年来的《论语》英译研究[J];求索;2006年05期
10 张小波;强势语下的无奈——辜鸿铭古籍英译的归化[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莉;;文化操控学派之改写理论视域下的翻译批评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李曦;;翻译质量评估理论在中国的评介及应用综述[J];民族翻译;2010年04期
3 刘星河;;从“社会言语”到“内部言语”——维果茨基论皮亚杰自我中心言语学说的方法论取向[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4 周民权;;社会性别语言学的哲学渊源及方法论探究[J];外语教学;2011年04期
5 邵敬敏;;评《汉语语法论》的历史地位兼论其“句型”学说[J];克拉玛依学刊;2011年03期
6 张宝林;;外国人汉语句式习得研究的方法论思考[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02期
7 周国光;范崇峰;;汉语词汇语义系统研究方法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陶然;;从话语分析到权力分析——论福柯《话语的秩序》[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9 毛延生;;语言顺应论之“不可证伪性”辨——兼谈语用研究科学性评价的标准[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10 郑宇惠;;浅谈索绪尔的语言学观所体现的哲学思路[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艳梅;;《语言观与方法论》课程笔记摘要[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郭秀珍;;两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郑定欧;;方法论的呼唤[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张传彪;;篇首语[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晗蕾;;修辞学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评《王希杰修辞学论集》[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8 张昕竹;陈志俊;;经济学论文的写作规范[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晗蕾;;修辞学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评《王希杰修辞学论集》[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10 乔俊杰;;科学的修辞观和方法论[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尚新;汉语研究应以“字”为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于博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译学词典:翻译理论的实践载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易经;试论翻译学体系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彭发胜;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D];北京大学;2008年
3 盛银花;安陆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浪;当代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新进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刘泽民;客赣方言历史层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伟;翻译批评:一场多边对话[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李志华;谈“文质之争”及其对中国翻译学建设的意义[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3 陈献;汉语恭维语的实现:跨文化视角语言结构形式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4 冯文贺;基于语病评判的语言学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范海祥;实践阐释学视域下文本阐释的客观性对翻译的指导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娜;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董珍珍;同声传译中的准备活动和工作记忆[D];厦门大学;2008年
8 费琼娟;文学翻译中形与神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陈冰;礼貌策略与性别差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王s,
本文编号:2239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39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