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中英讣告对比分析—批评话语分析视角

发布时间:2018-10-11 11:02
【摘要】:至今对于中英讣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地从文化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或比较中英文讣告的文体特征。但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进行讣告的对比分析,即从语言形式差异性探究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意识形态差异却很少引起关注。 本文从《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及其他新闻网站上获取五十篇中英讣告,分别为二十五篇英文讣告和二十五篇中文讣告。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基础上,通过分析五十篇语料的及物系统、情态系统以及评价系统和主位结构及主位推进模式,对中英文讣告进行对比分析,发掘中英文讣告中的差异性和相似点,并进一步探究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本文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语料分析结果表明,中英讣告在语场、语旨和语式方面有许多相似处,也存在一些差异,且差异源于各自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中英讣告及物性过程类别选择存在差别,情态系统中情态限定词、情态附加语以及评价理论中各评价性资源的选择存在差别,主位结构选择也存在差别。英语讣告侧重发生的事件,而中文讣告把重心放在个人身上,比如其身份和性格等。中文讣告在情态系统和评价体系上的特点体现了中国的核心价值,表现出更官方、更权威的特征。而英文讣告更倾向于客观事实的呈现,意识形态表现更隐晦。在主位结构上,英文讣告更多使用无标记主位,倾向于对个人的突出。在标记主位选择方面,中文讣告使用时间副词作为主位较多。 本文通过对中英讣告对比,探讨其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进一步运用做出了贡献。
[Abstract]:Up to now,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and English obituaries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r comparison of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obituaries from a cultural point of view. However,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obitu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at is, to explore the hidden culture from the linguistic form difference, rarely attracts attention to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This paper obtains 50 Chinese and English obituaries from People's Daily, the New York Times and other news websites, which are 25 English obituaries and 25 Chinese obituaries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obituaries is made by analyzing the transitivity system, modality system, evaluation system, thematic structure and thematic progression model of 50 corpu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bituaries are explored,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hind the discourse are further explored.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sults of corpus analysis show that Chinese and English obituaries have m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language field, tenor and form, and the differences originat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and ideologies.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bituaries and the choice of categories of transitivity proces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choice of modal determinants, modal adjuncts and evaluative resources in the modal system, as well as in the choice of thematic structure. English obituaries focus on events, while Chinese obituaries focus on individuals, such as identity and charact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obituary in modality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embody the core value of China and show more official and authoritative features. The English obituary is more inclined to present objective facts and the ideological expression is more obscure. In terms of thematic structure, English obituaries tend to use unmarked themes and tend to highlight individuals. In the selection of marked themes, Chinese obituaries use time adverbs as themes. By comparing Chinese and English obituar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nderlying ideology and contributes to the further application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5;H3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浅予;;讣告中诞生的发明[J];政府法制;2009年21期

2 陈昕昕;;中西讣告文化对比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7期

3 图宾根木匠;;写给爱情的讣告 《偷心》[J];世界电影之窗;2008年04期

4 李予;;讣告中诞生的发明[J];幸福(悦读);2009年08期

5 李浅予;;讣告中诞生的发明[J];科海故事博览(智慧);2009年09期

6 玛里琳·约翰逊;李克勤;;先上讣告 后上天堂[J];发现;2008年03期

7 彭海河;;融讣告悼词为一体 铸赞誉追思于一炉——北大《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讣告》赏析[J];秘书之友;2010年10期

8 奥拉滕德·贝约·劳威;黄育馥;;人生的故事:约鲁巴人讣告中的传记[J];第欧根尼;1990年02期

9 荣素礼;;一则未发出的讣告[J];青年博览;2006年01期

10 宋晓杰;;芳菲的花瓣儿——杂书札记[J];山花;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讣告[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四辑)[C];2003年

2 周志斌;;战后中英香港受降之争[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3 苏牧;余胜民;韩兆滨;张树武;徐波;;一种基于电话的中英双向翻译系统[A];第七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7)论文集[C];2003年

4 石应江;李哲;;中英双语 网络出版—《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的国际化探索[A];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蒋顺兴;;关于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前的议和谈判[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6 翟爱东;李雅琴;;中英“香港问题”探究[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7 黄水看;;泉州名胜古迹中英对照词[A];华东地区第6届(泉州)翻译研讨会文集[C];2001年

8 刘瑞升;;追忆丁海曙教授[A];徐霞客研究(第20辑)[C];2010年

9 王雅微;;中英妇幼保健合作项目实施前后——奉化市新生儿死亡的分析[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王载明;;上海中英第二阶段麻风康复试点项目评估[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冯永锋;“自然之友”创会会长梁从诫逝世[N];光明日报;2010年

2 彭玉斌 王秀良 刘辉龙;为杨根思写讣告[N];中国国防报;2000年

3 记者 胡波;中英医药合作将引向深入[N];中国医药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王海洋;中英生物医药对话渐酣[N];医药经济报;2009年

5 蓝姝;中英人寿预期五年盈利[N];经济观察报;2003年

6 记者 刘修兵;中英博物馆论坛交流经验[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中英ICT周”沪上举行两国企业踊跃沟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8 本报驻伦敦记者 王涛;中英经贸合作前景广阔[N];经济日报;2010年

9 记者 张春生;中英人寿剑指北京和成都[N];中国保险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蓝姝;中粮携商联杀入寿险 中英人寿落户广州[N];经济观察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晋军;会话中问句的批评性分析[D];厦门大学;2004年

2 李桔元;广告语篇中的意识形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郎晓玲;十八、十九世纪中英鬼小说主题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孙毅;隐喻机制的劝谏性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毕亦痴;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思维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6 胡雪梅;“过错”的死亡[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7 王泽霞;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分析:社会功能视角的描写与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侯涛;语言顺应与戏剧文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徐锐;多元文化图景与电视话语选择[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黄莹;对表征中国社会的话语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娟;中英讣告对比分析—批评话语分析视角[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2 陈琦;中德讣告的跨文化与篇章语言学对比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薛灿;映像在华文报刊讣告中的新马华人“家庭”与“社会”[D];厦门大学;2008年

4 唐红云;中英省略比较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5 徐文生;中美、中英不平等条约的基本废除[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6 肖悦;批评话语分析下翻译中的意识形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汪秀芳;新闻发布会语言的批评话语分析[D];汕头大学;2010年

8 李杰;语言隐藏意识形态—对《纽约时报》2010年上海世博会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孙艳飞;对新中国成立前后中英建交问题的历史考察[D];安徽大学;2011年

10 邱v,

本文编号:22639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639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5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