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构式承继关系及其认知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3 08:07
【摘要】:本文以Adele E.Goldberg为代表的认知构式语法学派关于承继问题的论述为理论依据,结合汉语学界相关研究的成果,以典型示例分析的方式,分别论述句法同构与多义解读、原型构式与隐喻派生、词类准入与构式赋义、语块整合与构式义提炼、语用心理与语境适切度,以及参数变量与语块变异等问题。 第一章是绪论,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着重分析了基于认知语言学派的构式语法理论对于生成语法学派的反思与批判,及其脱颖而出的必然趋势,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略的综述。 第二章介绍了当前构式语法理论的四个主要流派,从句法成分的范畴、类型、构式之间的关系和构式层级所蕴含的语法信息入手,对四种构式语法理论模型的异同进行分析,揭示以Goldberg为代表的认知构式语法理论的学术背景及其渊源。 第三章以Adele. E. Goldberg1995年出版的专著《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和2006年出版的专著《运作中的构式:语言概括的本质》中关于承继和理据整合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基本观点,阐述构式是一个依靠承继链接组织起来的网络;证明论元结构的认知构式体现了话语主体基于情景的“识解”(construal)而作出的话语编码策略。 第四章论述汉语构式研究中句法同构和子类多义现象的解读,具体考察了现代汉语“NP分裂前移话题化”构式、“递进性差比义”构式和强调义“连”字句构式。描写形式与功能的同一性建构;解析语义参项的承继性理据;论证因语块变异而导致的构式义凸显。从而得出子类构式延伸的理据性是某个语块基于隐喻映射机制衍生的多义范畴系列。 第五章解释基于认知域转移的原型构式的语义扩展,重点分析认知层级的转换导致了子类构式在家族相似性上的差异。具体考察汉语连动句构式的认知层级、“把”字句构式的位移图式、事件称谓性NV构式的类推序列,探究构式的部分能产性机制对子类构式延伸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原型构式的隐喻扩展动因与事件在认知框架中的映射、概念在意象图式中的激活、构式的类推效应等密切相关。 第六章讨论构式赋义机制和词类准入条件。以汉语双及物构式为例,论证构式赋义决定了动词准入及其语义凸显;以“V不到哪里去”构式为例,阐述形容词进入该构式的认知动因;以“很+NP”构式为例,分析名词进入“程度副词+形容词”构式时潜在语义被激活的条件。得到的结论是,虽然一个词项的语义与其形态句法环境不兼容,但构式可以强制性赋予这个词项与论元结构相关的潜在语义因子的激活条件。 第七章侧重从语块整合的基本原则出发,探讨现代汉语特定构式体现的语法意义。比较“把”字句与一般动宾句的功能差异,揭示不同构式在句法、语义方面的内在关联和区别;以自致使义NP+VR构式为例,解读语义偏移对语块信息配置的特殊要求;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揭示“有”字领有句构式的积极义倾向,以及原型语义对构式义的影响。事实表明,语块是构式承载相对独立的一部分语义单元的语义块,是认知心理层面的“组块”在句法层面的表现,构式语义配置的每一个部分都以一个具体语块的形式来参与整合。 第八章强调语言形式是语用驱动的根本动因。根据人类基于客观世界经验的归约性认知,提出“语境适切度”的概念,即说话人基于语境的识解而对特定构式的选择。比如NP(受)+VP(t)+QM构式的语序变换背后体现的是说话人凸显数量的主观性动因;组合述补和粘合述补的差别源自说话人基于心理预设而选择不同的编码形式;“看你A的”构式语用情景的现实性与话语主体的情绪诱因密切关联。研究表明,任何构式的特定意义都具有特定的话语功能,这是说话人基于对语境的识解,进而选择话语编码形式的依据。 第九章考察作为变量参数的“语块”变异对构式变异的制约因素。描写了因语块句法分布位置的变化而导致“V起来”的虚化及其相关构式的变异;论证了同形异构体“V+N”因韵律形式的变异(2+2→2+1)而引发的结构关系的改变;探讨了递进性差比义构式因量级序列的缺失而凸显非递进性遍指义的理据。考察证明,特定构式的语块可能是一个变量,而语块变异直接导致构式义和话语功能的变异。 第十章为结语和思考。在阐述本文主要结论和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后续研究的思路,从语用、语义、句法三个平面发现不同构式之间具有相同功能的承继性理据,进一步探究不同构式之间的多重承继关系,以展示现代汉语中基于最大理据原则而构建的承继网络系统。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46
本文编号:2307207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3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J];国外语言学;1990年04期
4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5 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2年04期
6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7 A. E. Goldberg;吴海波;;《运作中的构式:语言中概括的本质》简介[J];当代语言学;2008年04期
8 祝莉;“很+NP”类结构及其语用价值[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王敏;现代汉语“起来”的句法、语义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陆丙甫;罗天华;;“OV蕴含TV”的功能解释[J];汉语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解正明;基于社会认知的汉语有标记构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刘辉;现代汉语事件量词的语义和句法[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章丽燕;“有+N_双”构式的整合度高低及其层级分布[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07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07207.html